酷小说

第81章 痈疽 第八十一(第2页)

于尻,名曰锐疽。

其状赤坚大,急治之,不治,三十日死矣。

于膝,名曰疵痈。

其状大,痈色不变,寒热,如坚石,勿石,石之者死,须其柔,乃石之者,生。

诸痈疽之于节而相应者,不可治也。

于阳者,百日死;于阴者,三十日死。

于胫,名曰兔啮,其状赤至骨,急治之,不治害人也。

于内踝,名曰走缓。

其状痈也,色不变,数石其输,而止其寒热,不死。

于足上下,名曰四淫。

其状大痈,不急治之,百日死。

黄帝曰:夫子言痈疽,何以别之?歧伯曰: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涩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热。

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

然不能陷,骨髓不为燋枯,五藏不为伤,故命曰痈。

黄帝曰:何谓疽?歧伯曰:热气淳盛,下陷肌肤,筋髓枯,内连五藏,血气竭,当其痈下,筋骨良肉皆无馀,故命曰疽。

疽者,上之皮夭以坚,上如牛领之皮。

痈者,其皮上薄以泽。

此其候也。

(二)白话文:

黄帝说:我听说肠胃能受纳水谷,上焦输出阳气,能温煦分肉,滋养骨节,通达腠理。

中焦输出的气像露水一样,向上输注于溪谷,渗灌孙脉,使津液调和,变化而成为红色的血液。

血液调和则孙脉先充满,然后注入络脉,络脉都充满后,再注入经脉,此时阴阳已经充盛,随着呼吸而运行。

运行有一定的规律,周围有一定的道理,与天相应,不会停止。

如果切按脉象来调和气血,从虚证中去除实证,泻法会导致正气不足,快运针则会使气衰减,留针则会使气血先后不调。

从实证中去除虚证,用补法则会有余,使血气调和,形体和正气得以保持。

我已经知道血气的平衡与不平衡,但不知道痈疽产生的原因、成败的时间、死生的期限,它们有远近之分,用什么方法可以衡量呢,可以让我听听吗?

岐伯说:经脉中的气血不停留运行,与天的度数相同,与地的纲纪相应。

所以如果天上星宿的位置失常,就会出现日月相蚀;如果地上的经络失去纲纪,就会出现水道泛滥,草木不能生长,五谷不能种植;道路不通,百姓不能往来,巷里村落的人就会离散到不同的地方。

气血也是这样,请让我说说其中的原因。

血脉营卫,不停地周流,上应星宿,下应经络的度数。

如果寒邪侵入经络之中,就会使血液凝滞,血液凝滞就会不通畅,不通畅则卫气就会聚集,不能再返回,所以就会形成痈肿。

寒气转化为热气,热气过盛会使肌肉腐烂,肌肉腐烂就会形成脓液。

脓液不排出就会使筋烂掉,筋烂则会伤到骨头,骨头受伤则髓会消减,如果不位于骨空之处,不能排出,就会导致血枯空虚,从而使筋骨肌肉不能相互濡养,经脉败坏渗漏,熏蒸五脏,五脏受伤就会导致死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黄帝说:我希望能详细听听痈疽的形态和禁忌的日期名称。

岐伯说:痈于咽喉中,名叫猛疽。

猛疽如果不治疗,就会转化为脓,脓液不排出,堵塞咽喉,半天就会死亡。

如果已经转化为脓的,用猪膏泻下,吃冷食,三天就可以了。

于颈部,名叫夭疽。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本月排行榜
本周收藏榜
    最新更新
    新书入库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