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与周易哲学中“以和为贵”
的理念是一致的。
此外,周易哲学还注重个体的差异和时势的变化。
不同的人由于体质不同,可能对同一种疾病有不同的反应。
同样,疾病的生展也会受到外界环境、季节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在治疗腹部疾病时,我们需要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和时势的变化,灵活运用各种治疗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总之,用周易哲学思想来深度解析《腹中论篇第四十》,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理解腹部疾病的新窗口。
通过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我们能更深入地认识疾病的本质和规律,为中医学的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同时,也让我们更加感受到中国古代智慧的博大精深,以及周易哲学与中医学之间的紧密联系。
在探索医学奥秘的道路上,周易哲学将继续为我们指引方向,让我们更好地为人类健康事业服务。
二、《腹中论篇第四十》原文与译文如下:
1关于鼓胀病:
原文:
黄帝问曰: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此为何病?
岐伯对曰:名为鼓胀。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治之以鸡矢醴,一剂知,二剂已。
帝曰:其时有复者何也?
岐伯曰:此饮食不节,故时有病也。
虽然其病且已,时故当病,气聚于腹也。
译文:
黄帝问道:有一种心腹胀满的病,早晨吃了饭晚上就不能再吃,这是什么病呢?
岐伯回答说:这叫鼓胀病。
黄帝说:如何治疗呢?
岐伯说:可用鸡矢醴来治疗,一剂就能见效,两剂病就好了。
黄帝说:这种病有时还会复是为什么呢?
岐伯说:这是因为饮食不注意,所以导致病有时复。
这种情况多是正当疾病将要痊愈时,又伤于饮食,使邪气复聚于腹中,因此鼓胀就会再。
2关于血枯病:
原文:
帝曰:有病胸胁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时时前后血,病名为何?何以得之?
岐伯曰:病名血枯。
此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也。
帝曰:治之奈何?复以何术?
岐伯曰:以四乌骨一藘茹二物并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为后饭,饮以鲍鱼汁,利肠中及伤肝也。
译文:
黄帝说:有一种疾病会出现胸胁胀满,妨碍饮食,病时先闻到腥臊的气味,鼻流清涕,先唾血,四肢清冷,头目眩晕,时常大小便出血,这种病叫什么名字?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岐伯说:这种病的名字叫血枯。
得病的原因是在少年的时候患过大的失血病,使内脏有所损伤,或者是醉后肆行房事,使肾气竭,肝血伤,所以月经闭止而不来。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