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打破蒙古人的武力压制以及地主阶级的文化垄断,苏星云唯有选择潜伏,并在自己的地盘大力推行简体字和汉语拼音,以此简化知识传播的媒介,使更广大的底层人民能够更加容易地学习知识。
后世有人曾言,繁体字恰似贵妇人,简体字与汉语拼音则如同帮佣。
的确,相较于如同一幅艺术画般的繁体字,简体字就如同名贵海鲜与粗茶淡饭的区别。
然而,在启蒙时代的广大中国民众中,只有那些脱离基本劳动的上层人士才有时间去学习如海鲜般的繁体字。
广大基层劳动人民在繁重的工作之下,复杂的繁体字犹如一道高高的门槛,他们无法用繁体字记录一个个看似简易却基础的技术进步。
而高层掌握繁体字的人,却不愿在艰苦的工坊或泥泞的稻田边记录这些技术改变,这些文人只将文字用于管理民众,由于被管理的人无法掌握文字,便成了愚民,从而造成文化人绝对的权力。
因为在当官这个管理民众的行业中,除了他们,没有任何人能够胜任,也没有任何人能读懂那精美复杂的公文。
正所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
苏星云拒绝受到地主阶级文人的限制,他利用简体字将众多基础的工匠技艺详细记录下来,让所有工匠都能学习和研究。
这些技艺随后被工匠们以自己的名义出版并注册专利。
在中国,文字开始被广泛用作传播基础工艺知识的工具,工业革命的火种在工匠们通过文字传承的经验中逐渐点燃。
苏星云特别重视那些初中毕业的五千名学生,他们分别专注于基础物理或化学的研究。
这些学生进入工厂和实验室,不断推动技术和材料配方的创新。
作为一个穿越者,苏星云感到自己不再孤单,他所建立的体系中蕴含的先进力量正在蓬勃发展。
只要有足够的时间,这种力量必将震撼世界。
苏星云来到小黄洲的化学实验室,这里有一千名化学初中毕业生正忙碌着,他们致力于探索工业生产中的各种配方。
化学组组长何峰迎了上来,带着些许困惑对苏星云说:“老师,苏星云们在工业产物方面有些不同的看法。”
随着钢铁产业的蓬勃发展,铁矿石的大量开采,传统的土法炼焦法已经逐渐被淘汰。
工人们经过无数次的实验和论证,终于研发出了专门用于干馏煤炭的炉子,有效减少了炼焦过程中的资源浪费。
然而,在煤炭炼焦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种特殊的产物。
何峰继续解释道:“现在的技术下,每炼焦一吨煤炭,大约会产生十公斤这种油状物质。
它的腐蚀性极强,连皮质手套都能被它轻易腐蚀,更别提直接用手触摸了。
而且,这种物质不能用来点灯,因为燃烧时会释放出大量有毒烟雾。”
苏星云认真听着何峰的描述,心中也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何峰说道:“苏星云们对这种神秘油状物质的成分感到非常好奇。
苏星云们首先分析了它的化学成分,发现碳和氢的比例非常高,碳原子的数量远远超过了氢原子。
起初,苏星云们猜测这可能是由于煤粉颗粒的混入。
但是,在使用分馏塔进行分馏后,苏星云们成功地分离出了一种特殊的透明油状物质。
尽管如此,苏星云们的燃烧试验结果显示,这种透明物质的碳含量仍然很高。
苏星云们团队内部对此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