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重点说“大明养仕”
。
明朝对官吏其实非常优厚,只要中了秀才,就不用交税。
不仅自己不用交税,还可以让很多百姓依附于秀才,全都不用交税。
而且不收商税。
虽说官吏薪俸不高,但是,几千年来,又有几个官吏靠的是……“正工资”
?
所以,崇祯说大明朝养仕三百余年,一点也没有说错。
那么,现在国家有难,养了这么久的士大夫们,也该为国家做点贡献了。
第二句,为百官表率。
表率也就是榜样。
现在两个榜样都是捐款十万两以上,其它人也该有样学样了。
然而,崇祯还是想错了。
接下来,大家还是开始哭穷了。
几乎所有的人都声称自己是“两袖清风”
,家里没钱。
但是为了国家,还是要:
少吃少喝少去娼馆。
多多少少意思一点!
除了六个内阁成员和六部尚书捐得比较多之外,其它官员也都捐得很少。
不过,比原本历史上还是多了很多。
捐得比较多的依旧还是太监,王承恩,方正化,王之心等人的认捐数量,都在一万两以上。
崇祯让王承恩一一记下,待下朝之后再问官员们索要银票。
具体总数有多少,现在也还没有统计上来。
但王昊粗略算了一下,应该在五十万两以上,远高于原本历史上的二十万两。
当然,仍然远低于李自成追缴到的七千万两。
而且,区区五十万两。
对如今的大明来说,也是杯水车薪。
就算增加十倍,都不够赈灾。
边饷军饷,也都还一直欠着。
何况这些银两拨出去,大部分又会进入了各级贪官的口袋,真正到灾民手中的,或到军队普通士卒手中的银两,恐怕都不到十分之一。
……
王昊也只能帮崇祯这么多了。
能不能认清这群大臣的嘴脸,能不能对付得了这群大臣,都只能看他崇祯自己的本事。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