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的军户,就从全国各地,迁徙到了宁夏镇,在这里生根发芽,繁衍后代。
可以说,现在的宁夏镇,就是在这十个卫所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
最开始的时候,只有几万人。
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已经有上百万人了。
其中,军户的数量超过一半。
只可惜,朱元璋没有想到的是,他一手创建的制度,经过两百年的延续,已经是名存实亡了。
宁夏镇,同样如此。
在宁夏镇,卫所的架子,还是全部存在的,的确是有十个卫,五十个千户所。
只是每个千户所,到底还有多少人,那就有鬼才知道了。
好像平虏所,编制是1120人,实际上存在的,肯定不到七百人。
其他的,基本上都逃亡了。
这还是彭峰这个人,多少有点本领制止军户逃亡的情况下,才能做到的。
别的千户所,逃亡情况,比平虏所还严重。
比如说驻守在荒漠地区的宁夏后卫,部分千户所剩下的军户数量,已经不到四百人了。
饶是如此,相对于其他的边镇来说,宁夏镇的军户,还算是比较好的。
宁夏镇毕竟处在宁夏平原,有黄河穿过,有足够的水源灌溉,有贺兰山阻挡风沙,各种农作物的产出还算不错。
加上发达的畜牧业,宁夏镇的收入,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稳定的。
只要军户们自己努力,吃饱还是可以的。
相对来说,延绥镇、甘肃镇、固原镇的边军,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他们所处的地方,都是荒漠地区,在小冰河期的影响下,气候越来越干旱,冬天的温度,越来越低。
这导致土地的粮食产量,是越来越低,越来越无法维持自己的生活,逃亡的军户数量更多。
好像延绥镇有些千户所,只有不足三百人。
甘肃镇最西面的一些千户所,甚至还不足两百人。
鞑靼骑兵到处肆虐,和明军的兵力空虚,也是有很大关系的。
账面的数字再多,那又有什么用?几百名甚至是几十名的鞑靼骑兵,就敢窜入内地洗掠,不是没有原因的。
后金鞑子兴起的时候,明国朝廷,空有百万大军,都对付不了鞑子,常常令人费解。
其实,说白了,一点都不费解。
这个所谓的百万大军,都是账面上的字数,实际的兵员有多少,鬼才知道。
至于能打仗的兵员有多少,估计连鬼都不知道。
【第六更了,18000多字了,还有一更就20000字了。
兄弟们,用推荐票支持我吧!
我要狂飙了~~~~】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