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增加握裹力,趁着新鲜时对内层二号合金树根表面进行打磨处理。
朱绍华也曾想过全部用二号合金树根编织,然后用少量铜水灌缝密封,他有把握把炮身重量控制在两百斤以内。
一个人就能扛着跑的150mm“重炮”
,就问你怕不怕!
可惜想法虽好,问题却多。
首先就是二号合金树根用量,朱绍华大体一算,得5000米。
每棵榕树大约能生长400米二号合金树根和4000米一号合金树根。
光是炮身,就需要消耗12.5棵合金榕树.
要知道,合金榕树的最大培育数量是100棵,水车、机床等零零星星的用掉了将近2棵!
再一个问题,就是重炮的后坐力可大得很,如果炮身太轻,开一炮就得把自己蹦到天上去,到时候还得想办法配重,太不划算。
朱绍华苦中作乐的想:嘿!
别人想方设法减重,我还在担心太轻!
最终的结果就是二号合金树根用量控制到了2300米,大约6棵榕树。
算一算,好像还能制造17门炮。
但这并不是全部。
海上作战,哪怕是把这17门炮都装到一艘船上也不多。
朱绍华从很多小说中都看到过,西方的风帆战舰,都是装载50-70门火炮起步,即便是武装商船,所搭配的火炮数量都不止于此。
朱绍华能做的,就是提高射速,从而充分发挥高性能火炮的优势。
按照朱绍华的记忆,这个时代海战中火炮基本是10-15分钟每发的射击频率,甚至两三个世纪之后重炮的射速也只有2-3分钟每发,朱绍华准备将射速提高到一分钟4-6发。
他所依仗的,就是超轻量级的炮身、定装炮弹和护卫队员强大的身体素质,把150mm重炮当成小型速射炮来玩。
超出这个时代的“高射速”
和“高精准”
特性,让朱绍华可以实现“一发入魂”
和“定点清除”
的战术。
既然追求高射速,就必须使用定装炮弹,这就又涉及到炮弹壳的制造。
目前朱绍华还不具备大批量生产轻型弹壳的能力,所以朱绍华还是用了精雕细琢生产“子铳”
,然后重复灌装利用的笨办法.
为了满足4-6发分钟的射速,朱绍华决定为每门炮配置40发可以现场复装的炮弹壳,为了尽可能的让弹壳更薄并保证安全,仍然要使用部分二号合金树根编织,大约是每个弹壳20米,这就又需要两棵树。
最后还有炮架,朱绍华设计了两种,一种是在船上固定使用的,一种是在陆战中使用的,仍然需要使用部分的二号合金树根,特别是反后坐力装置,这也是整个炮架的最大亮点。
用了这么多二号合金树根的火炮,当然要物尽其用,哪里需要哪里搬。
粗算下来,每门炮需要的消耗8棵合金榕树,最多能制造12门炮。
看了一眼将要被撸干净的榕树,朱绍华一阵心痛。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