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内众将思虑片刻,李嗣业率先站出来说道:“都护,倘若是末将指挥虎牢关之战,末将会身先士卒,站在虎牢关城头,奋勇杀敌,以鼓舞士气。
俗话说得好,只要有猛虎带头,再软弱的绵羊,也会咬人。”
周钧听了哑然失笑,李嗣业的作战策略,倒是挺适合他的性格。
见周钧看向自己,封常清犹豫片刻,拱手说道:“都护,常清会选择放弃虎牢关。”
周钧:“你说说看。”
封常清:“虎牢关战前,高仙芝已经率领南北二衙中的数万精兵,从长安开往洛阳。
我反复算过脚程,即便有了虎牢关,但凭借洛阳的这群新兵,根本无法撑到援军到来。
如此一来,不如出关,在开阔地带分段阻截叛军,以拖延时间。”
周钧说道:“用人命来换时间吗?”
封常清:“拖延时间,只是其一。
虎牢关狭窄,难以通过。
兵卒出关之后,想要再入关内,却是极难。
此举犹如背水一战,使得新兵置之死地而后生,再无溃逃之可能。”
段秀实皱眉说道:“出关之后的一战,让新兵面对河北铁骑,怕是会死伤惨重。”
封常清:“洛阳的六万新兵,当下最欠缺的就是训练。
出关迎敌,一来为了拖延时间,二来正是练兵。
一场生死之战,要比数月的训练更加有效。
活下来的那些士卒,用不了多久,就会成为可堪一用的精兵。”
周钧此时才想起,在史书中,封常清麾下的六万新兵,在和安禄山叛军经历了三次大战之后,存活不足七千人。
但正是这七千人,后来成了防守潼关的主力,在作战表现上,甚至还要强过不少长安禁军中的兵油子。
想到这里,周钧向封常清问道:“虎牢关战败,毕思琛还有剩余的兵卒如何了?”
封常清:“毕思琛向安禄山投降,而那六万洛阳新兵,除去战死、逃亡者,剩下的两万多人,在毕思琛的劝说下,也投入了叛军的麾下。”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