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三条河?一是滔滔黄河,从北向南流,到了这里被西岳华山阻挡,急剧转向,往东流去。
二是从西面八百里秦川流过来的渭河,先接收了从陕北高原流下来的第三条河洛河,然后在此汇入黄河。
第二个“一控制三”
,是一座潼关控制三条路。
哪三条路?一是从中原到关中的东西干线陆路,二是从黄河进入渭河的水上通路,三是连接陕西与山西两省的黄河风陵渡渡口通路。
如此奇特险要的地形,堪称天下少有。
现今马超联军扼守在此,使得曹操委派的主帅曹仁,无计可施,前进不得。
曹仁打不开局面,曹操只得亲自粉墨登场。
八月间,曹操一到潼关前线,部下就说:“对方的关陇军团,擅长骑骏马,使长矛,骁悍无比,很不好对付啊!”
曹操听了,决心使出一手奇招来打破局面。
奇招是什么呢?原来他的大将徐晃,就是黄河东岸附近的人,对此处的地理非常熟悉。
他向曹操献上一条妙计,就是避实就虚,采用两次强渡黄河的办法,避开潼关的阻碍,绕道杀进关中。
具体来说,就是派一批先遣部队,从潼关的东边渡过黄河,前往北面六十里外的蒲坂县(今山西省永济市)之后,向西再次强渡黄河,在河西岸建立起可靠的根据地。
得手之后,在先遣部队的掩护之下,主力军团再按这条路线如法炮制,就可以全部杀进关中了。
曹操依计而行,当年闰八月,先遣部队果然得手,曹操自己统领的主力,也开始从潼关的东边北渡黄河。
对于曹操的这一手,马超早就有所担心。
据《三国志》卷三十六《马超传》裴松之注引《山阳公载记》记载,他此前曾经向另一位联军首脑韩遂建议说:“宜于渭北拒之,不过二十日,河东谷尽,彼必走矣。”
我们应当在渭水以北的黄河西岸,布置人马阻止对方从东岸渡河;不到二十天,他们带来的军粮吃完,必定就会退兵。
但是韩遂的智商要差一大截,还固执己见,他说:“让他们渡河啊。
他们要到上游渡河,必须先在这里渡河。
渡河的时候把他们挤压到河中去喂鱼,不是更痛快嘛!”
意见不一致,马超无法单独行动,曹操就有了可乘之机。
眼看此前的担心,正在成为现实,马超立刻采取行动弥补,率领一万多骑兵,对正在北渡黄河的曹操主力,实施挤压式的猛烈冲杀。
曹操坐在河岸边的一只“胡床”
上,指挥兵马渡河。
所谓的胡床,就是现今的马扎,是从西域传进来的便携式坐具。
自从西汉张骞开通西域之后,以丝绸为代表的中国物品,不断输出到世界各地;而国外的物品,也不断输入进来。
从西域传进来的物品,大多用“胡”
字来命名,比如胡床、胡麻、胡饼、胡椒、胡笳、胡旋舞等等。
这时,马超黑压压的兵马从远处杀来,曹操很淡定,不走。
他身边的护卫将领许褚、张郃等,架起身材并不高大的他,就往河边的船上奔去。
部下的士兵跟着往船上爬,压得船身偏倒,几乎翻船。
许褚挥舞利刃,下狠心向攀爬在船帮上的士兵手臂砍去。
刚刚离开河岸,驾船的船老大又被飞箭射死,那船向下游漂去,一漂就漂了四五里。
马超的骑兵,沿着河岸一边追,一边用箭射。
许褚见势不好,赶紧操纵船舵转向北岸,这才脱离险境。
没能在潼关的黄河边上拿下曹操,接下来的形势发展,就开始发生逆转,对马超一方很不利了。
究竟有什么样的不利呢?
首先,是被曹操占据了通向关中腹地的关键地带。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