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曹军想要先把这支援军打掉,然后再来围攻城池瓮中捉鳖。
黄武二年(223)正月间,曹军的名将张郃,趁着长江水浅,指挥统领手下人马偷渡长江,在百里洲的空虚之处登陆,一登陆就突然发起猛攻。
那边的孙盛猝不及防,招架不住,被迫乘船逃走。
拿下百里洲后,曹军一面加紧围攻朱然的城池,一面用船只串连起来,在长江的江面上架设浮桥,以便从岸上直接调派人员和运送物资,到百里洲上巩固阵地。
这是长江上最早架设浮桥的记载之一。
那边的孙权,得知百里洲失守,紧急调派三员将领,即潘璋、诸葛瑾和杨粲,前去夺回百里洲,援救江陵的朱然。
但是,三员将领中,潘璋算是有经验的骁勇将领;而诸葛瑾,即诸葛亮的大哥,温文尔雅,适合当文臣,用兵打仗不是他的强项;至于杨粲,更算不上是孙吴的名将。
三员大将就有两人不顶用,不是孙权不会用人,而是他没有挑选人的空间。
前面说了,此番曹丕出动了三路大军,全面开花,孙权手下的得力将领,全都早就被派上了用场。
如今他手上还能动用的将领,就这三位还算最好的。
然而要他们去对付张郃这样的虎将,那就吃力得很了。
所以在重新夺回百里洲的战斗中,孙吴方面一直未能得手。
迟迟不能得到外援,朱然的危险就急剧上升。
首先是外部无所顾忌的对手,发起的攻城行动更加猛烈强劲。
再有就是内部的军粮、武器,都得不到任何补充,日益匮乏。
特别是粮食库存不多,开始减少用餐定量之后,出现了普遍的营养缺乏所导致的水肿。
对于这种水肿,六十岁以上的读者应当都不会陌生。
朱然以身作则,同甘共苦,鼓舞士气,等待外援;同时想出一个虎口夺食之策,来解决燃眉之急。
他组织起一支突击队,乘对手松懈之机,猛然杀出城去,连续攻占对方两座屯兵的营寨,抢夺了一批粮食、兵器,得胜而归,于是军心大振。
世间上的成功,往往取决于能否在极度的艰难困苦之中,再咬牙坚持那么一小段时间。
朱然坚持住了,他的转机也就来了。
此时,三月桃花水春潮即将到来,进攻百里洲的老将潘璋,便想给百里洲上的敌军也来一个瓮中捉鳖。
他率军前往上游,砍伐大量的干枯芦苇,捆扎成筏子,准备点燃之后顺流而下烧毁浮桥。
然后在春潮来临时,向困在百里洲上的魏军发起围攻。
但是就在他准备停当之际,百里洲上的敌军却突然开始撤退了。
这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原来,在宛县督战的魏文帝曹丕,也是担心浮桥有失,更害怕春潮上涨之后会使曹军葬身鱼腹,所以紧急下令从百里洲撤军。
孙吴的水军趁机发动追击,江陵城下的曹军也立脚不住,随之全军撤退。
于是,这场江陵保卫战,就以朱然获得胜利而告终。
江陵之战,朱然凭借非同凡响的胆识,常备不懈的战备,以五千人马抵抗十倍以上的强敌,历时六个月巍然屹立,与建安二十年(215)张辽以七千人对抗孙权十万人的合肥之战,太和二年(228)郝昭以一千多人对抗诸葛亮数万人的陈仓之战,并称为三国城池保卫战中以弱胜强的三大经典。
《三国志》卷五十六《朱然传》记载,因为这一战,朱然从此“名震于敌国”
。
而曹军十四年前守卫江陵就守不住,被周瑜拿下;现今进攻江陵又拿不下,被朱然守住。
这江陵简直成了曹军的伤心之地了。
后来,朱然光荣升任左大司马、右军师的顶尖级军职。
他继续在江陵镇守,到他去世为止,长达三十年之久。
在他镇守期间,曹军再没有大规模进攻过江陵。
而朱然也成为继陆逊之后长期镇守荆州上游,保障国家西部安定的主帅。
综合他的辉煌战功和突出贡献,他完全可以评为周瑜、吕蒙、陆逊之后,孙吴主帅型名将的第四名。
如果进行单项比拼,则可以评为孙吴城池保卫战的第一名将,总冠军。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