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他在碣石山上大发诗兴,吟诵出“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的不朽名篇《观沧海》之后,七月间的洪水已经将前面的道路变成一片汪洋。
好在他找到一位当地的高人,名叫田畴,来当自己的向导。
这田畴极为熟悉当地情况,就带领曹操改走另外一条小路:这条路先往北,翻越卢龙塞,也就是现今河北省迁西县东北喜峰口一带的边塞;然后再转向东北,就可以直达柳城。
曹操依计而行,大军来到距离柳城只有二百里路时,才被对方发觉。
乌丸族首领蹋顿,立即出动几万骑兵,赶向西边应战。
此时此刻,张辽作精彩表演的机会就来临了。
这年八月,双方在白狼山陡然相遇。
白狼山,即今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自治县的白鹿山。
曹操站在山上,望见对方黑压压的骑兵飞驰而来,一望无边,心想今天必有一场恶战。
正在思考对策之时,张辽走上前来,主动请战,意气风发斗志昂扬。
曹操马上下定决心,当场任命张辽为先锋,还把自己手中的指挥旗,当时叫做“麾”
,亲手交给张辽。
这杆指挥旗是军队指挥大权的标志,平常都是曹操自己紧握在手里,指挥千军万马,很少交给别人。
今天把它交给张辽,就是把全军的胜负放在他的肩上。
张辽深感重任在肩,却很有信心。
为什么有信心?“三国探客”
告诉你。
因为胆大而又心细的他,刚才在山上已经作了周密的观察和考虑:对方的骑兵虽然铺天盖地,但是并没有严密合理的阵势和队形,松松散散我行我素,缺乏相互配合和支持。
这样的队伍,不仅形不成整体的战斗力,而且一旦局部遭受重大的打击,就会出现全盘的混乱。
因此,对方人数虽多,却并不可怕。
正是心中有了底,他才会去主动请战;曹操也正是有了同样的观感,也才会断然下令发起猛攻。
这一年的张辽三十九岁,体力精力正当旺盛不说,沙场上又身经百战,经验也正丰富。
只见他手中挥动指挥旗,策马如飞,带领精锐铁骑兵团,向敌军最为薄弱和混乱的地方冲锋:哪里薄弱就打到哪里,哪里混乱就打到哪里。
这种正规而有效的专业性打法,很快就把对方的几万骑兵,分割成零碎的小块,完全没有还手之力。
这一战,当场斩杀对方最为强悍的总头领蹋顿,以及一大批将领,还俘虏了二十多万投降的士兵和民众,取得完全的胜利。
张辽就以白狼山大捷的辉煌战功,为自己的整个三〇年代画上圆满的句号。
但是,张辽也是人,是人就会出现缺点。
白狼山大捷之后,张辽开始出现人性上的毛病了。
这是什么毛病呢?他又会怎样来对待呢?
白狼山大捷,奠定了张辽的名将地位。
名气大了,就有点骄傲了,因而开始出现盛气凌人不好相处的毛病,史书称之为“任气”
。
当时,平定了乌丸的曹操,开始筹划向南面荆州的刘表用兵,于是把张辽、于禁、乐进,三位重量级名将,安排到邻近荆州的军事据点驻扎,作为前期的准备。
《三国志》卷二十三《赵俨传》上说:“时于禁屯颍阴,乐进屯阳翟,张辽屯长社;诸将任气,多共不协。
使赵俨并参三军,每事训喻,遂相亲睦。”
于禁驻扎的颍阴县,乐进驻扎的阳翟县,张辽驻扎的长社县,分别在今河南的许昌市,禹州市,长葛县,形成三角形,相距都只有几十里路。
大家都是名将,驻地又连在一起,三只老虎就开始发生冲突,很多事情不能和谐共处。
曹操怎么办?他从自己的心腹幕僚中,选了很会做思想工作的赵俨,去当这三支军队的参谋长。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