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皎然这番话鞭辟入里,不蔓不枝,将所献计策如抽丝剥茧般一一呈现于人前,陈其厉害。
连贾公闾也不由得颔赞同,他不得不承认裴皎然远比自己的依附者厉害。
她的决断如流,务实精悍已然成为政事堂中无可替代的存在。
睨着裴皎然,贾公闾微喟。
他明白,她这番话全然是因为有十足的把握才敢写这样的奏疏。
长安风雨不歇,她却迎浪而上,将自己抛在浪潮之巅。
或许北和回鹘不会成功,甚至有可能加快吐蕃和回鹘的合作。
但是以自己对裴皎然的了解,她虽然没有言明,但必然留有后手。
贾公闾觉得,前方只怕还有更多陷阱等着回鹘。
听完后贾公闾拱手微笑,“既然裴相公如此言辞凿凿,想必是对此计有万全准备。
何不向陛下请旨亲自去往回鹘。
此去若能成必是大功一件,何愁来日不能跻身中书省。
不过朝廷重心如今皆在剑南,陇山虽有守备,但左藏应接不暇。
若有差池置朔方将士于何地?置朔方百姓于何地?我听闻裴相公亲眷皆在江南,兵燹之祸无法扰及。
想必不能理解边疆百姓之苦。”
其实自古两党相争在战事上,关于主战和主和的辩论就颇多,但主要是在大方向上二选一。
至于要如何让辩论的内容落实下去,却不在各方讨论的范围。
更多的时候,是圣意站在哪边,哪边赢面就更大。
之所以依旧要辩论一番,不过是因为最终的决策会影响到不群体的利益。
而眼下太子虽然是代表魏帝而来,可偏偏他旁边又有吴王在。
一时间又让这次的圣意变得难以捉摸。
一旁太子看得眼热。
不仅仅因为自己的詹事和裴皎然意见一致,更重要的是裴皎然提出了更深一层的策略。
而且对自己而言这是好事一桩。
如果裴皎然赢下来,那么自己能在三省班底里打入一枚最有力的钉子。
太子甚至觉得只要裴皎然能够赢下来,他愿意为此事的后果兜底。
起身拱手,裴皎然道:“使尧度舜则可,使桀度尧,是犹以升量石也。
陛下为天子,天子既然掌九州,气量如海斗,又岂会和一番人计较。
原本两方可以坦诚相待,可贾公却一门心思阻止我。
甚至讥我不知兵,不知边关黎民之苦。
我倒想问问,贾公寓意何为?”
说完裴皎然又看向太子,“陛下对臣皇恩浩荡,臣感激涕零。
臣虽然是一届文臣,但依旧愿意为国生,为国死。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