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臣的理论学说是:上者不可有所好,然则下必效其焉。
以及明主可用不可为两个学说。
都是下臣几十年读史书所得出来的经验,故而史书所得,算是得到了史家众人的认可,因此下臣也是史家的一份子。”
一说到这些,江夫子立刻自信了很多。
这毕竟是自己信仰,他怎么可能不熟悉。
“细说!”
厉夏找了一个舒服的位置坐下,也让江夫子坐下来再说。
他在考较江夫子立场的同时,自然也不能放弃对方的学问,毕竟这是辅助自己的相国,大王和臣子间的纽带。
“第一篇上者不可有所好,然则下必效其焉,算是修身篇。
意思很简单,就是上位者不能有自己喜好,不然的话会影响下面的人,甚至会有人投机取巧,败坏道德制度等等。
下臣看了众多历史,上到人王,下到平民斗比较适用。
以前的洛国只是一个小国,然而他的国王爱好木工,不理朝政,上行下效。
臣子也都沉迷于此,官员选拔不看学派,也不看能力,而是看木工做的好不好。
导致洛国差点灭国。
还有就是当初人皇喜欢细腰,导致各国流行以细腰为美,人王卿大夫都喜欢细腰女子,从而让女人缠腰。
使得很多女子断腰,五脏移位等惨剧。
同时女子腰易折,男子打仗,从而使耕种无人,导致粮食减产等等。”
这样的例子其实很常见,难不成其他人就发现不了吗?
其实也不一样,就跟写论文一样,很多名字相同的,核心观点也是一样的,但是分析的角度不同。
同一个例子,别人可能是根据真实情况,提出自己的学说理论。
就跟洛国这个例子,儒家可能会说玩物丧志,从这个观点出发,去告诫大家不要这样。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