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小说

第14章 阴阳脉象蕴玄机(第2页)

不仅如此,《阴阳别论篇不仅是中医学宝库中的珍贵遗产,也是我们不断探索医学真理的重要指引。

在未来的医学发展道路上,我们应继续传承和发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黄帝内经》素问名为“阴阳别论”

其主要内容如下:

1对阴阳的基本阐述:

-四经十二从:黄帝问“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

,岐伯回答“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

即四经与四时相应,十二从与十二个月及十二经脉相对应。

并且强调脉有阴阳,能知阳脉就能知阴脉,反之亦然。

阳脉有五种,即春微弦、夏微钩、长夏微缓、秋微毛、冬微石,五时各有五脏的阳脉,合为二十五种阳脉。

2阴阳脉的特点及意义:

-真脏脉与胃气脉:所谓阴脉,是指没有胃气的真脏脉,真脏脉出现是胃气已经败坏的象征,败象已现则必死。

而阳脉是指有胃气之脉。

能辨别阳脉可知道病变所在,辨别真脏脉能知道死亡时期。

三阳经脉的诊察部位在结喉两旁的人迎穴,三阴经脉的诊察部位在手鱼际之后的寸口,正常状态下,人迎与寸口的脉象是一致的。

3不同病症的阴阳表现:

-各经脉发病的症状:

-“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

,即胃肠有病可影响心脾,女子会月经不调甚至经闭,病久会发展为“风消”

或“息贲”

等绝症。

-“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及为痿厥,腨(疒肙);其传为索泽,其传为(疒颓)疝”

,太阳经发病多有寒热症状,或下部痈肿、两足痿弱逆冷、腿肚酸痛等,病久会皮肤干燥或变为颓疝。

-“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其传为心掣,其传为隔”

,少阳经发病,生发之气减少,易咳嗽、泄泻,病久会心虚掣痛、饮食不下。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本月排行榜
本周收藏榜
    最新更新
    新书入库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