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是布匹,其他如饮料、彩塘等轻工业领域也因附加加工产业的缺失而未能发展。
计划经济体制只考虑民众的基本生活需求,不考虑额外的欲望。
若在生产力充足、劳动力丰富的后世推行这种体制,无疑是错误的,因为那时人们有能力享受更多,政府强行提供单调物资将是坑害民众。
但在当前,共和领地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只希望吃饱穿暖。
有文化的工农业工人现在入不敷出,若要消耗宝贵的劳动力去生产高质量、精益求精的服饰食品和大宅院,同时寄望于市场经济来养活他们,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苏星云最初还担忧这种计划经济会出问题,但经过仔细研究后,他确信,在目前这种工人稀缺、工业落后、物资不足的情况下,担心计划经济影响经济发展无异于饿死鬼担心高血压。
苏星云深刻理解了共和经济的现状,但许多外地来的商人却对此感到困惑。
从某种角度来看,共和治下的这片土地实际上非常富饶,无论是田野里长势良好的庄稼,还是规模宏大的匠坊,都彰显着这里的繁荣。
这里没有乞丐,民众面色红润,与那些面带菜色的地方形成鲜明对比。
这些外地商人还注意到,这里每个人的精气神都洋溢着昂扬向上的希望感。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胭脂水粉在这里卖不出去,宣纸、毛笔、字画、锦缎等也无人问津。
最终,这些商人无奈地得出结论:苏星云这个恶棍将富人都抢光了,转而去收买那些泥腿子。
甚至连官老爷都是泥腿子出身,这些翻身后的泥腿子,依然是没有品位的泥腿子。
当然,这些都是些亏损后带着怨气的商人的酸溜溜之言。
古人中也不乏有识之士。
黄岩县出身的陶宗仪,今年仅19岁,因去年三月议论朝廷是非而科举落榜。
几个月后,共和军开战,以其卓越的战绩让世人瞩目。
陶宗仪来到共和领地生活了一段时间,虽然感到不适,作为一名读书人也未得到预期的重视,但他的观察力却非常敏锐。
他提出了“耕战”
这个词,认为共和完全就是秦始皇耕战国策的翻版,只不过依靠农民种地的同时,还多了一个工人的角色。
陶宗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虽然承认这种国策的成效,但内心却深恶痛绝这种法家的治国方式。
他的这一理论提出后,再次激起了天下文人对苏星云的敌意。
苏星云对这些议论并不在意。
历史已经证明了的治国方式,他无需与那些自视甚高的人争辩,时间会证明一切。
在他的高效体制下,含山至淮南的线路正在快速建设中。
到了1349年10月,这条线路已经完成了大半。
铁道兵提前在沿线砍伐并加工枕木,蒸汽机车则从和县行驶几十公里,将钢轨运送到刚修好的前线,再由铁道兵用四轮马车运送到各段进行铺设。
正当苏星云忙于大规模生产时,方家军却未打招呼便径直北上,向杭州发起了进攻,企图占领这个富饶之地。
苏星云自然不会对此类行动持积极态度,毕竟方家军的动向离共和本土最大的工业区——马鞍山工业区越来越近了。
方家军的三十二门滑膛炮在攻城战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杭州城岌岌可危。
这时,元朝北方的汝阳王与七王爷进行了一番商议。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