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0年的春天,小黄洲迎来了春耕盛况。
与往日不同,今年田间的劳动者们手持的全是闪着寒光的铁质农具,这些农具若置于他处,就是锋利的武器。
得益于冬天的充分准备,上千名村民齐心协力,田地里的杂草、树桩、石块已被清理得一干二净,只待春种。
苏星云知道此次春耕的重要性,它不仅关乎小黄洲的粮食自给自足,更是他在这片土地上立足的基石。
偷粮虽可解一时之困,但实现自给自足,才能让小黄洲真正强大起来
为了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苏星云动员了护村队参与耕作,还充分发挥了工匠作坊的作用,制造了一系列农用机械。
耧车作为古代播种的利器,在苏星云的改良下焕发了新生。
他依据现代科技,大量采用铁质零部件,加上简易的轴承,制造出了远超汉代的畜力六行播种机。
不仅大大提高了播种的效率和质量,而且实现了关键部件的标准化生产,维修和更换零件变得简单快捷,确保了农时不误。
经过整个春忙季节的辛勤耕耘,小黄洲的大片可耕地都被种上了作物。
同时,先前挖掘的灌溉渠道也开始发挥作用,人工河沟如同血管,滋养着土地。
受限于时代条件,没有化肥和杂交水稻的帮助,苏星云对粮食产量并没有过高的奢望。
据当地老农所言,此地最高的粮食亩产仅为200斤,与他穿越前所知的现代农业成就相差太大。
但南方水稻可一年两熟,且人均耕地相对较多,这些优势为他带来了一丝宽慰。
随着苏星云管辖的人口日益增多,小黄洲的粮食储备开始显得捉襟见肘。
如果不及时补充粮食,小黄洲的居民很可能难以撑到夏季的丰收。
为此,苏星云已经指示王天柱暂停招募新成员,并对马鞍山下的矿工伙食标准下调,以减少粮食消耗。
南京这个曾经的“粮仓”
已经成了苏星云的禁区。
近几个月来,他频繁地在那里偷盗贵重金属,数量之大,引起了江陵衙门的高度警觉。
尤其是他多次“光顾”
蒙古贵族的财物,更是让官府加倍留心。
如果此时再在南京附近大肆采购粮食,肯定会引起官府的注意,进而暴露小黄洲粮的情况。
“兔子不吃窝边草”
,苏星云将目光投向更远的地方。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