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中的伦理与道德问题是指在国际金融活动中,涉及到的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决策以及制度等方面所面临的道德考量和伦理挑战。
从金融从业人员角度来看,存在内部人员道德缺失的诱因。
一些金融从业者,尤其是高级管理者可能会乱用权力、利欲熏心,出现如贪污、与被监管者狼狈为奸、利用职务之便受贿等行为,这不仅影响自身和其他从业者,还可能损害金融领域的整体形象。
对于金融市场的外部人员,主要指包括投资者在内的市场“经济人”
,他们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在进行债券融资时,可能通过操纵利润报表、做假账等形式欺骗信息劣势的投资者,从而滋生责任淡薄、逃避债务的心理。
再加上市场监管约束不力、对金钱的追逐以及自身道德漠视,导致了外部人员道德缺失。
金融危机的爆发也反映出一些伦理原因。
首先,金融业内部治理存在问题,金融机构管理运营过程中的内部治理不善,可能导致如银行亏损甚至破产等情况。
部分金融机构在管理制度上存在缺陷,职业经理人可能为追求高回报、收益快的项目而引发难以治理的伦理困境。
其次,金融市场外部存在道德风险,不同企业主体间可能因竞争或过度竞争产生道德风险,如通过不正当手段打压对手,买通评级机构欺骗投资者等。
再者,金融制度环境存在漏洞,好的制度可引导人做好事,而缺乏诚信伦理精神加持的制度可能成为功利性工具,导致失信和欺诈行为充斥市场。
此外,监管也可能存在漏洞,市场需要监管和法律来完善,若监管失灵,可能引发危机,如监管滞后跟不上市场变化,或政府政策在推行过程中出现偏离伦理精神的监管缺失或过度等情况。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人们对金融伦理的观念也有所转变。
一是对“经济人”
与“道德人”
的重新审视,“道德人”
会考虑自身行为对他人的影响,利己的同时也利他,一些国家以保护消费者为由重塑监管体制,重视金融伦理的作用。
二是从过度自由向相对管制转变,过度自由可能导致风险转移给投资者,适当合理的监管对于维护市场有效运行和各方利益变得重要。
三是加强对金融市场中弱势群体的保护,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中小投资者容易处于劣势,而大企业可能凭借信息优势进行误导性宣传。
四是加强伦理与法律的双重调节,目前金融市场注重法律制度监管,但也需足够重视伦理的调节作用。
为了应对和解决国际金融中的伦理与道德问题,需要加强金融伦理教育,提升从业人员和市场参与者的道德意识;完善金融机构内部治理和监管制度,强化责任约束;倡导诚信、公平、互利等伦理原则,营造健康的金融市场环境;同时,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协调,共同应对全球性的金融伦理挑战。
一、金融行为的道德准则金融行为的道德准则是金融领域的基石,它不仅关乎个体的行为规范,更影响着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发展。
信用准则是金融活动的核心。
各经济主体应严格遵守契约,尊重交易对手的利益,保守商业秘密。
比如,曾经的“蓝田股份造假案”
,公司通过伪造银行对账单等手段,虚构巨额利润,严重违反了信用准则,给投资者带来了巨大损失。
公平准则同样至关重要。
在金融交易中,经常出现的欺诈与操纵行为就是对公平准则的严重破坏。
像“德隆系”
通过关联交易、操纵股价等手段,非法获取巨额利益,严重损害了中小投资者的权益。
市场中的不对称信息、谈判力量差异等也可能导致不公平待遇。
在金融契约关系中,如某些经纪人利用专业知识或信息为私利进行不公平交易,也会影响市场的公平性。
对于金融工作者来说,严守信用、维护形象是基本要求。
他们要坚持公平原则,养成严谨作风;不断优化服务、提高素质;热爱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并且遵纪守法、严守秘密。
比如,银行业务员在办理信贷业务时,必须严格按照规定审核客户资料,不能为了完成业绩而放松审核标准,这就是严守信用的体现。
金融机构作为重要主体,既要追求经济效益,又要承担维护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的责任,促进社会经济的平衡发展,而不能只追求私利。
像一些金融机构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违规发放贷款,导致不良资产增加,给金融体系带来了风险。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