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小说

第26章(第3页)

按照大誉律例,涉及多位朝中官员结党营私的都属于重大案件,不说取证和审讯了,其中各个步骤走完直到定罪,没有三五个月是根本完不成的。

结果到了太子这,就跟一阵风刮过似的,当时猛烈,事前事后都静悄悄得一点真实的感觉都没有。

不说朝堂上还有很多人恍恍惚惚,就连地方知州监察上任后,百姓也是处于一种不可置信的状态里。

李庆安是什么人?爵位不高但举朝上下可真没几个人敢跟他甩脸色的,平日里一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就算是地处犄角旮旯的小地方的人都只敢关起门来唾骂的那一种。

大半辈子顺风顺水蝇营狗苟,党羽覆盖大半朝臣,还有那藏的这么深的赚钱渠道,就这么被拔出了?怎么可能,骗人的吧?而且就算真的整治了,果真没有漏网之鱼?

其实仔细想一想,自先帝正平末年,武官就渐渐凋零。

而且先帝老年多疑,卸下了几位沙场名将的军权,表面上说体恤爱将让其早享天伦,其实就是怕他们心存反意。

兔死狗烹,先帝做得也不是特别过分,但还是有不少人心灰意冷告老还乡。

如今朝堂上仅存的两位先帝时期的武将也不过镇国公与段老将军二人而已。

军权部分分散,可大权都掌握在皇帝手里。

朝中新晋的武官又庸庸碌碌,没几个能挑的起大梁。

大誉东方沿海,北方及东北与北戎接壤,还有一小部分与西夷和南蛮。

与北戎分界线最长,所以拥有的兵力也最雄厚。

皇帝早年放手军权,如今又封太子又把国事都全权交付,俨然是退居二线的姿态。

相比较李庆安,其党羽大多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官,整日里就知道耍耍嘴皮子动动笔杆子,除了附和与经营屁点用都没有,几个武将也都名存实亡,好不容易靠着德妃吹耳旁风从皇帝那里求的禁军统领的官职还一下被太子给端了!

再厉害的文臣,在一群军痞子面前也只能打落牙齿混血吞。

有人情商高,静下心来把最近发生的事情捋一捋就可以大致推断太子是怎样的一个人。

虽然不知道品行如何,但是现在起码是要严厉治国的。

是大誉的嫡长皇子,又是统领过军队的人,也站过在千军万马中的最高点,这样一个人,怎能没有野心?

太子突如其来的彻查只是一个铺垫,而最终的目的,是要恢复鼎盛时期的国力。

大胆的说,太子的野心,可能是要比肩文帝景帝的。

所以,扯下了根部的毒瘤是根本,那么百姓民生便是基础。

无论是在籍人数还是人均土地,又或者是每户公粮还有饥民难民,都与文景时期存在云泥之别。

有这样雄心的,那必定会笼络文人,最起码只要不在答案上犯忌讳,太子都不予以追究,若真是个开明的,说不准还能得到赏识。

李庆安的案子轰动朝野,而现下朝中空了一小半太子也漠然无视,压根儿没有把下面的官员提拔上来的意思,其中深意,想一想都让人兴奋的心如擂鼓。

想通的学子下了决心,可真的到了庄严的大殿,又胡思乱想怕累及家人,不免又退却了。

直到殿试放榜,才捶胸顿足。

放榜之日,学子们都恭恭敬敬地等候在大殿外,静静地听公公报出十位学子的名字,籍贯姓名,一个一个,似乎决定了他们命运的方向。

听到名字的学子掩下激动,整冠肃容踏进殿门。

这些人,前二甲是跑不了的。

其实在决定一甲前三的时候,则宁有些犹豫。

按道理来说,就才华和观点,何绍齐就领先于其他人,可就是言辞太激烈了些。

因为并不了解其为人,怕就怕只是纸上谈兵。

而他看好的其他两位,文采不输,重点内容也是他想要的。

不过转念一想,他本就都个个拔尖,自己又何必执着于言辞?

这件事喻则陵全程没有说上一句话,而那两位学士想说两嘴,但是一看到太子煞有其事地点头的样子,不禁又默默地撇过头。

则宁并不想□□,他也想有人出来反驳他然后辩论个几回合,可无奈剩下的人都是一帮子软蛋,他一眼望过去还没开口就跪下来认错,本来不生气的又是一阵恨铁不成钢。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本月排行榜
本周收藏榜
    最新更新
      新书入库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