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如此,王士祯提携了不少文人及作品,还是值得肯定的。
比较典型的一个例子是,蒲松龄当时是落拓不第的文人,他撰写的《聊斋志异》起初不为人知,当蒲松龄经人介绍辗转找到王士祯时,王士祯大为赞赏,他仔细读过,同时在书上做了点评,所谓“加评骘而还之”
,还赠诗蒲松龄:“姑妄言之妄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
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
随后,为了让《聊斋志异》出版,王士祯在该书上大书“王阮亭鉴定”
,使得各家书坊争相求索书稿,刊刻此书,《聊斋志异》才得以名扬天下。
这让我想起前一阵流行过的一个段子,说人生要经历五大发展阶段:首先自己要行;其次要有人说你行;再次,说你行的人要行;然后,你说谁行谁就行;最后,谁敢说你不行。
看来一些人生规律,古往今来,大抵相同。
话说在康熙十五年(1676)年,王士祯称赏容若和马云翎两位新人,使得这两人声名鹊起,“文士争相延接”
。
然而后来王士祯与明珠有了矛盾,于是容若的诗词再也不见王士祯提起,甚至王士祯收集整理当时文人的文集里,也不见容若的作品。
只不过历史长河大浪淘沙,是金子,总会发光,如今纳兰词的影响,已然远远在王士祯之上。
这是当时的人无法预料的。
虽然容若与王士祯交情极浅,和顾贞观却缘深情重,成为终生好友。
像容若和顾贞观这样,一经相识,便肝胆相照,成为至交,实在是少数。
顾贞观对容若的生活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无论诗词,还是情感。
这是后话。
在顾贞观的影响下,容若在这一年开始把自己的部分词作集印为《侧帽词》。
“侧帽”
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呢?
二
侧帽的典故和一位名叫独孤信的美男子有关。
独孤信生于502年,卒于557年,本名独孤如愿,字期弥头,鲜卑族,云中(今山西大同)人,西魏、北周将领,这样一位文武双全的美男子,他的一言一行都是众人模仿的对象。
某天,独孤信出城打猎,不知不觉中天色已晚,他要赶在宵禁之前回到城中,便快马加鞭。
就这样,一骑红尘,风声阵阵,他连头上的帽子被风吹歪了也不自知,估计知道了也来不及扶正。
不明就里的人看到独孤信歪戴帽子的形象,觉得他看起来非常潇洒,为之倾倒。
第二天,满街都是模仿独孤信侧帽的男人。
顾贞观和容若用“侧帽”
这个典故的意思也就不言而喻了。
后来,容若的《侧帽词》还流传到了朝鲜一带。
据阮葵生《茶余客话》记载:吴兆骞在宁古塔,行笥有《菊庄词》《侧帽词》《弹指词》三册,会朝鲜使臣至,以金购去,三人之词遂流誉外邦。
在经常聚会的这帮诗友中,有个人非常值得一提,他就是曹雪芹的祖父曹寅。
曹寅比纳兰容若小三岁,生于顺治十五年(1658年),家道殷实,母亲孙氏是康熙的乳母,康熙为皇子时,曹寅也曾入宫担任康熙的侍读。
曹寅工诗词,广交名士,养戏班,造园林,刻精本书籍,容若和曹寅过从甚密。
他们身边聚集了一大批名人雅士,比如姜宸英、严绳孙(字荪友)等人。
就在京城的诗人们饮酒作词的时候,南方三藩之乱战火正炽。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