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夺路向北飞奔,当天渡过黄河,侥幸逃脱了性命。
这场著名大战,就以曹操大获全胜而告终。
官渡之战,曹操以弱胜强,从此称雄北方。
他通过军事上的拓张,开创了曹魏王朝的基业。
综合用兵才能和历史作用,他可以当之无愧地评为曹魏主帅型名将的第一名。
官渡之战,对于曹操和袁绍两人而言,都是人生命运的大转折点。
胜负的原因,后世曾经总结了若干条。
但是归结到人性的角度来看,最为关键的因素,应当是两组对比鲜明的个性上:一组是踏实和虚浮,另一组是明智和傲慢。
曹操的踏实,袁绍的虚浮,从最初的备战阶段就充分表露出来,前面已经做了对比,不再重复。
至于曹操的明智,袁绍的傲慢,则表现在整个战争的进程当中,特别是在关键性的环节上。
比如,当曹操准备解救白马的时候,谋臣荀攸建议他采取声东击西的招数,明智的曹操欣然采纳,结果一举成功。
相形之下,袁绍的杰出谋臣沮授和田丰,先后都劝他不要贸然出动主力决战,而是凭借强大的综合实力,采用不断对曹操发动偷袭和骚扰的战法,不出三年就会稳稳当当拖垮对方。
傲慢的袁绍不仅不听,还给田丰扣上罪名关押起来。
又如,官渡相持阶段,曹操一度动摇,萌生出撤军的念头。
荀彧一番劝告,明智的曹操立即醒悟,激励自己咬牙坚持。
相形之下,沮授极力建议出兵保护粮食运输车辆,傲慢的袁绍却拒不采纳,我行我素。
对比曹操和袁绍,两人手下的谋臣,不论数量和质量都有一比。
曹操明智,明智就会从善如流,集体智慧汇合集中,就使曹操从小智慧变成了大智慧;袁绍傲慢,傲慢就会刚愎自用,集体智慧都不采纳,依旧是自己那点点可怜的小智慧。
强力的大智慧与可怜的小智慧,两者对阵比拼,谁会取得成功呢?当然是拥有大智慧的曹操!
笔者读史之余,曾经多次心生感慨:你袁绍又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为何如此刚愎自用呢?你既然很不喜欢采纳别人的好点子,你又招纳那么多的谋臣来干什么呢?纯粹用来摆谱装门面吗?但是,像袁绍这样,表面上装出很爱才,骨子里却只爱自己的二元化人物,就是到了现今也并不罕见。
因此,对比曹操的成功和袁绍的失败,依然具有警世性的现实意义。
这正是:
明智今朝逢傲慢,曹操最后变赢家。
关于曹操就讲到这里。
下面要讲曹魏主帅型名将第二名司马懿。
主帅型名将第二名——司马懿
他在后世人们心中,一直是阴险狡诈的老狐狸形象。
但是客观而论,他是一位文武兼备的非凡角色。
一 辽东之战
本节登场的这位名将,他在后世人们心中,一直是阴险狡诈的老狐狸形象。
但是客观而论,他是一位文武兼备的非凡角色,可以评为曹魏主帅型名将第二名。
他,就是著名的司马懿。
本节的内容,主要讲他作为名将的军事才能,而不涉及他在政治上的种种表演。
在司马懿二十多年的用兵生涯中,最为后世人们所熟悉的,当然是他在渭水河畔与诸葛亮的宿命对决,这在前面讲诸葛亮时已经涉及,此处不再重复。
而他平生打得最为漂亮的一场大仗,却要数他挥兵长途跋涉,千里迢迢,一举攻灭了军事小强人公孙渊的辽东之战。
那么辽东之战是怎样发生的?战事的进程如何?司马懿采用了哪些出色的用兵策略?最后这场战争又是以什么样的生动情景来结束的呢?
司马懿,字仲达,东汉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氏。
他出身于世代为官的名门大族,在曹操、曹丕两代,都是担任文职的官员。
到了魏明帝曹叡时期,才转到军界指挥千军万马,逐渐成为军界的强人。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