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走到傍晚,才走到墨鲤选定的场所,这儿是一个山坳,在几个山中间,墨鲤观看了下山势,是一处下寨的好地方。
于是众人选好位置,扎好帐篷,支起炉灶,开始做饭。
吃完晚饭,墨鲤一直考虑如何炼出好钢。
要炼好钢,最好是用高炉转炉,这样钢铁燃烧充分,能再加入其他成分,就制作出特种钢,那就能制出上好的兵器。
所以他决定建高炉。
第二天,墨鲤召集众人,说:“我们需要先建一个陶瓷窑。
因为时间紧,现在我说怎么做,大家按要求做就是。”
众人不理解为什么要建陶瓷窑,但墨鲤说了,众人也就遵从。
墨鲤明白,当下时代各项技术极度落后的情况,炼铁最好用陶瓷,即使后世耐高温的设备也都是用的陶瓷。
墨家木现在已是行家,查勘了周围情况,找了个陶土多的地方开始建窑,他带来的都是前期建陶土窑的人员,现在日常墨家村那边烧制的屋瓦、大缸、盆子等等生活用品,都销往县城和城镇,墨家村实行的是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分配模式,出现了许多肯吃苦动脑子的工匠。
在墨家木的带领下,很快就建好了窑,然后在墨鲤的指导下,又开始了奇形怪状陶器的试制。
木匠则在墨石的带领下,按照墨鲤要求的样式,制作大风箱和水车动力。
各个承担任务的单位都按部就班的进行着,村民们也从不偷懒,他们从吃不饱饭、吃了上顿没下顿到如今全家一天三顿饭,还能经常吃点肉,每天不用焦虑吃了上顿没下顿,人们过上了想都想不到的生活,对墨鲤这个带头小哥,是无比的尊敬,对他的安排,无条件服从。
墨文从县城回来后,就和墨石一左一右随时跟在墨鲤身边,象海绵一样汲取着知识和技能。
他们去别人那儿学徒,大多学一点本事要很长时间,表现好了,师父高兴了才传授点东西,现在跟在墨鲤这个像大海一样的知识宝库面前学习,墨鲤又不厌其烦地一遍遍讲操作,说原理,他两人几天的学习,比平时学了一辈子的东西还要多得多。
两人时不时抽出背上的宝刀劈下树枝,看到锋利的刀锋在树枝上一闪而过的过程,都心潮澎湃。
因为如何制作这样的宝刀,墨鲤已经手把手和他们说了怎么制作,就等炼出铁来实践了。
墨鲤看着手里县衙发的地契,看到方圆近百里地的大山,他象征性的出了点钱就成了道观的产业,也觉得有些扯淡。
其实,就算是道观的产业,平常也是谁愿意打猎谁就打,谁愿意砍柴谁就砍,只要你敢进去,干啥都行。
在这个人口少皇权轻的时代,就是权贵也只是占领那些产粮食多的地方,出铁矿的这些地方往往人烟罕至,也很少有人进入,组织人去搞点矿石还怕被野兽把人祸害了。
所以这些地方树茂草长,野兽出没,也很少有人去开发。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