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古街巷一般为前店后院,店面木板门,独具淮上风情。
格门、花窗、四合院,青砖、黛瓦、马头墙式的明清古居随处可见。
而在正阳关的西北角,这座古建筑似鹤立鸡群,尽显它独特的魅力。
正阳关的西北角,在淠河入淮处的河边上,至今屹立着这个四周用青长条石砌成的大椭圆古建筑。
这座古建筑,它高约2丈,面积有400多平方米,这座古建筑,就是历史上曾闻名于淮河两岸的正阳关迎水寺。
迎水寺又名三官庙,供奉的是天官、地官和水官。
据有关资料记载,该寺始建于清光绪20年,即1894年,系当时的正阳关税务大关总办英钟山修建的。
这座建筑建成后,又经多人出资整修、重修、扩建,逐步使之成为正阳关一大名寺。
据记载原来上寺敬香拜佛要踏上37级石阶,由于被泥沙淤积,现在仅存10余级台阶了。
寺内前后有两层院子,前面大殿安放泥塑释迦牟尼如来一尊,佛像两旁有十八罗汉,罗汉后面两边各有娃娃山一座,在佛象旁边还有八大将军塑像。
后面大殿供奉三尊木胎镀金的天官、地官、水官三兄弟塑像。
大殿均雕梁画柱,庄严肃穆。
庙四周砌着半人高花墙,院内环境幽静。
前殿门口迎面一副楹联,真实地记录了迎水寺优美怡人的环境,对联是“五六月间无暑气,二三更后有渔歌”
。
正因为有如此优美环境,每天游客香客络绎不绝。
最热闹时当数迎水寺农历三月初三的庙会,届时周围四乡八集的人都来赶庙会,抱“娃娃”
。
据说迎水寺不论上去多少香客,却从不显拥挤;还有一些船民为求得迎水寺三官老爷的保佑,凡船经过迎水寺都烧香燃、撒铜钱、放鞭炮。
迎水寺就这样繁荣昌盛了整整60年1。
由于战乱,这座迎水寺也凋零衰败得厉害。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