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这些信息传播,“李记铁匠铺”
的生意日渐红火。
人们纷至沓来,不管是逢圩日还是不逢圩日,铁匠铺门口总是人影憧憧,络绎不绝。
据说,这往来不息的人并非全是顾客,很大一部分纯粹是来一睹老板娘的芳容一一有些是借着要打铁器而来,有些却是明目张胆的来啰!
但也有负面的信息。
比如说那个与寿县县长是“丝瓜之亲”
的说法就站不住脚。
你想哈,既是与县长是亲戚,那为啥在寿县不好谋生,非要到颍上县来谋生呐?!
自然引得人们的猜测。
于是有人说,李氏夫妇是逃难来的。
你没看他们说话,根本不是我们淮河人。
叽哩呱啦,连说带比划才能听清。
关于这一点,本书有关章节曾经介绍过:这淮河两岸人,虽然地理环境相似,但语言环境却不同。
简单些说,东西正阳的人说话受河南人的影响多些,属于皖西语系;而寿县人说话受山东人的影响多些,属淮南语系。
“逃难”
说还不一定产生负面,这年头,灾难涟涟,有几个不处在逃难之中?除非那些达官贵人,土豪劣绅!
但这里的“逃难”
,更有另一层含义,那就是与“落难”
同义。
李氏夫妇在家乡得罪了权贵,为躲避报复,遂踏上的“逃难”
之旅。
而且这种“落难”
,连县长亲戚都爱莫能助!
实际上李氏夫妇皆属背井离乡之人!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