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长作了指示,陈布林和唐明友亲临现场。
结果捞上来一看,还真是一个大鼎。
经专家鉴定,叫铸客大鼎。
鼎上有十二个字1,至今还没人能辨认出来。
铸客大鼎三足,通高113厘米,口径93厘米,重约400公斤,圆口平唇、圆底、修耳、蹄足、耳饰斜方格云纹,腹饰蟠虺纹,犀首纹膝。
这是个楚大鼎,比起中国第一大鼎司母戊方鼎2并不逊色多少。
陈布林将大鼎用马车运到县城,古沛林看了后,就暗地里指示陈布林将大鼎卖掉。
陈布林派心腹孙子清暗中物色文物贩子。
文物贩子都以此鼎体积过大,重量过重而不敢伸手。
陈布林把这种情况报告给古沛然,古沛然无法,就命人将大鼎抬至县府大门口,任凭风吹日晒雨淋,再也不去管它了。
寿县发现楚大鼎的事也传到了蔡廷祥的耳朵里,蔡廷祥即派助手何兆洋来寿县观鼎。
何兆洋抵达寿县后,即发现该鼎弃至门外,遂向蔡廷祥报告此事。
蔡即指示何兆洋亲自押鼎至安庆,将楚大鼎藏于省博物馆内。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注1在这件大鼎的顶口处刻有12字铭文,分别是“铸客为集脀、造脀、鸣腋脀为之”
,对于古代文字的研究从来就未停止,以迄今为止的研究成果来看,却依然无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其中的铸客是指工匠,作为手艺人在当时地位还是非常高的,被当作宾客看待。
可铸客后面的这些字又是什么意思呢?8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困扰着专家,对此,恐怕只能寄希望于以后的考古探索了。
注2司母戊方鼎,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商代青铜器!!商后母戊鼎,又称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是商后期(约前十四世纪至前十一世纪)铸品,于1939年出土于hen省ay市武官村,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厅内。
商后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器厚立耳,折沿,腹部呈长方形,下承四柱足。
器腹四转角、上下缘中部、足上部均置扉棱。
“商后母戊鼎”
器身与四足为整体铸造,鼎耳则是在鼎身铸成之后再装范浇铸而成。
商后母戊鼎,形制巨大,雄伟庄严,工艺精巧;鼎身四周铸有精巧的盘龙纹和饕餮纹,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之感。
足上铸的蝉纹,图案表现蝉体,线条清晰。
腹内壁铸有“后母戊”
三字,字体笔势雄健,形体丰腴,笔划的起止多显峰露芒,间用肥笔。
商后母戊鼎是已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商后母戊鼎的铸造,充分说明商代后期的青铜铸造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足以代表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2002年1月18日,被国家文物局作为国家一级文物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