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餐有牛奶、大麦面包、桌上偶尔还可以看见咸猪肉,午餐大部分家庭都可以吃到面包、奶酪、土豆、萝卜、腌猪肉、男人们爱喝啤酒,晚上也可以吃到面包、奶酪。
啤酒、黄油、砂糖、茶叶更是家家户户常见的物资,而当时士大夫们鼓吹的康乾盛世呢,平民老百姓吃什么?
即便是康乾盛世的小地主,家里一个月也吃不上几次猪肉。
地主日子都这么难,那么更下层的百姓呢?
一年到头能吃上一回肉,那都是生活水平还不错,平日就吃高粱面、红薯等。
茶叶、砂糖,那是贵族才吃得起的。
因为太穷,节俭的华夏人甚至把西方视之为污秽的下水视若珍宝。
古代可没什么调料,但为了生存,刺鼻腥臭的动物内脏大家也吃的十分幸福。
(经过数百年的演化,下水在后世已经成了大街小巷里的美食小吃。
)
噢,对了,在古代,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称之为百姓。
战国前,“百姓”
是指有名有姓的贵族或者奴隶主。
春秋战国《诗经·雅·天保》记载,“百姓,官族姓也。”
也就是说,官吏、士子、大地主才可以叫“百姓”
。
汉朝,“百姓”
指的是地方豪强、权贵。
唐朝后,“百姓”
方才是后世大众化下称呼的老百姓。
】
“那么,在古代真正贫苦的百姓叫做什么?”
白泽看着皇帝们问道:“叫做——民。”
皇帝们明显感到了圣师对于他口中的真正贫苦的老百姓的同情。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