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灵迟缓片刻,回复道:“第三场成绩还未出来。”
第三场,因为朱图等三位考官监考完毕,三人也进入后面帮忙判卷。
九人同判,在最后三张卷子上产生分歧。
经过三轮答卷,即便是看卷内笔风文路,宋保德等大致上也可猜出来这些学生们在前面两场的卷子是哪个。
“这三人前两场答辩皆为上佳,朱兄认为何人可当解元之名?”
乡试排名,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第三、四、五名称为经魁,第六名称为亚魁。
朱图当然想要偏心荀易,但他没看过前两场答卷,不清楚到底荀易的试卷是哪个,沉吟不语。
旁边两位同样监考的考官拿起卷子看了看:“这第一份卷子心思缜密,只可惜在最后两道题上不如其他两人。
这第二份卷子可看出几分杀伐之气,对北疆问题选择以兵戈相见,走的是行军布阵,如果杀敌的路数。
只是在瘟疫这道题上,以粮招民为兵,借兵以除暴民。
这前面倒还可以,但后面所言‘未免疫情扩大,杀病患而斩草’恐怕便有些伤天德了。”
“所以他才选择借助招募的民兵来杀人。
罪过同担,缓解民愤。
虽持武力震慑,但在治理救人上,就不如第三张。”
另一位考官拿起第三张试卷:“这位学子对瘟疫治理颇有见解,细致入微,连尸体处理、衣物更换、防止民暴等等都能提及。
记得前不久苗县爆发一场瘟疫?他应该是从此学到的经验?”
宋保德眉头一动,似乎想到了什么,但盯着第一张试卷仔细看,又有些迟疑。
到底哪张才是荀易的?
朱图来之前他听过荀易的事情,心中一动,猜到第三张试卷可能是他的,便点了第三张做解元。
“这位学生心思缜密,在北蛮问题上也并非选择以兵戈为主,而是以计引动北蛮内乱,当有奇效。”
“奇效?不过是纸上谈兵罢了。”
宋保德张口反驳:“还不如第二张卷子。
观其第一张卷子对北域风情的了解,应该曾实地考察过。”
荀易肯定没有去过北疆,与其误打误撞把第一名给他,还不如给这个北疆学子。
二人争论,宋保德几个同伴沉思下:“宋大人从第一场开始就隐约看不上第一位学生。
在第一场刻意将他的名头压后。
但剩下两张试卷各有千秋,不好分辨高低。”
几人争论不休,一人提议:“宋大人和朱大人皆以文入道,不如以文气观佐?”
文道增进灵性,很多官员因为自身才学会逐渐走向文道之路。
不过生前达到三重文心“春秋刀笔”
的境界已属难得。
目前朱图和宋保德皆是第二重“墨意经纶”
的境界。
二人对视,各自施展文气,两股截然不同的墨色文气如烟雾涌动,在三张试卷上进行探测。
第一张试卷涌动淡淡一缕白气,稀薄而微不可见。
“以秀才之身勘悟文道之根,若日后再得天封,成就远在我等之上。”
旁边几位考官看着,又落在另外两张试卷上。
第二张试卷升起一阵刀兵交鸣之声,同样有白气涌动,但听闻声音,朱图二人顿时色变:“兵?”
与其说是文气,倒不如说是兵戈之气。
“这小子学的是兵法?难怪文章之中有着一股煞气。”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