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丹》是印度作家普列姆昌德着长篇小说。
“戈丹”
一词为印地语的中文音译,意译为“献牛”
或“牺牲”
。
该小说写于1934—1935年,首次出版于1936年。
《戈丹》描写主人公何利一直想买一头奶牛,因为奶牛是当地吉祥,富裕的象征。
何利从牧人薄拉那里赊到一头奶牛。
何利的弟弟希拉妒忌哥哥一家的欢乐,毒死牛后,远走高飞。
何利怕面子难堪,骗了警察和头人,还借用高利贷买通他们。
何利的儿子与寡妇裘妮娅相好,裘妮娅孕后,戈巴尔将其带回家。
何利夫妇好心收留了裘妮亚,却因此违反教规。
何利又借高利贷来交罚款,以求得不被开除教籍,最后,他不仅欠了许多钱,连耕牛也拉去抵债。
何利只得靠帮工过日子。
尽管如此,他还不改初衷,为买牛而奋斗,不久,他因劳累过度而死去。
依照印度教的习俗,临死前要行“戈丹”
的仪式,即请婆罗门祭司来“净化灵魂”
,并以一头牛做为谢礼,于是他生前辛辛苦苦积攒起来的二十个安那,也作为牛的代价落入祭司之手。
小说揭示了印度农村阶级压迫和剥削。
是一部号召印度劳动人民反对地主、高利贷者的长篇史诗。
这本书无论从思想性或艺术性来说,都是普列姆昌德一生创作的高峰。
小说以印度北方的农村生活为背景,展示了农村尖锐的阶级矛盾,控诉了殖民主义、封建制度和宗教习俗的罪恶,揭露了统治阶级贪婪、掠夺的本性和凶残的嘴脸,指出了广大农民贫困破产的社会根源,多方面地探讨了农民的出路及民族的未来,真实地描绘出印度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面貌,反映了农业自然经济日趋破产的历史进程。
《戈丹》问世后被译成数十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出版,产生了广泛的世界声誉。
该小说揭露了农村中尖锐的阶级矛盾,被誉为印度农村的一部史诗。
普列姆昌德也被称为“印度的鲁迅”
。
不管是自身的经历,还是文字风格。
普列姆昌德和鲁迅都有着相似的地方。
或许,这就是曾经东方世界所面临的一个共同的问题和悲剧吧。
综上所述,由于印度文学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还有许多其他优秀的着作值得一读。
这些作品共同构成了印度文学的璀璨星河,为世界文学宝库增添了无尽的光彩。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