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女儿殷若夏的幼儿园开了国学课,要背《三字经》和《弟子规》。
但是她没兴趣,死活不肯背诵。
她妈妈拿她没辙,于是命令我想办法。
我能有什么办法?我自己也对《三字经》和《弟子规》没兴趣,推己及人,我不能强求殷若夏对它们有兴趣。
幸好,国学不仅仅限于《三字经》和《弟子规》。
这个词,迄今仍颇有一些争议。
《周礼·周官、乐师》最早使用了“国学”
这两个字:“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
。
在这里,国学指的是由国家设立的教育机构和学校。
到了近现代,国学的内涵发生了一些变化。
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针对当时西学东渐的风潮,梁启超、章太炎等文化大家为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新的国学概念,用来指代相对于西方学术的中国传统学术,并提出了“保存国学、振兴国学”
的口号。
他们所谓的国学,主要内容包括训诂、文字、音韵,还包括经、史、子、集等内容。
现在,国学的范围越来越广,分类也越来越多样,但大致内容不外中国传统文化体系。
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富强,我们的传统文化自信随之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国学感兴趣,国学热随之盛行。
不过,也有很多学者对国学热颇有微词。
易中天老师曾经说过:“我很反感国学这个词,那是过去针对西学东渐而提出的,所以你们在我的书中看不到这个词。”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