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代,信息就封闭到了这地步。
李默家也摊派了几块钱国债券,若不是李默提醒,父母随便往哪里一扔,几年后找都找不到。
直到91年国,国债设置了一级市场,老百姓才慢慢认识到国债的含义。
在这种经济背景下,银行贷款无疑难度加大,利息也变得高起来。
利息也不是一个数字。
杂七杂澳算下来,不是两年,得三年才能勉强还清。
“三年后他们就能赚一辆车子?”
李广平惊讶了。
“爸,也不能这样算,现在的卡车质量都不大好,在农村又缺少相关的保养,使用寿命更短。
三年后是赚了一辆车子,但顶多十年,这辆车子就淘汰了。”
“还能开七年,那也不错了,比种大棚蔬菜强。”
“这是当然,人家成本有多大哪?也如同做生意,想要赚得多,本钱必须要多。
但你也不用艳羡,六斤与银保识字,你不识字,想学都学不来。
再,开车子脑子要活,否则也有危险的。”
李默对这两饶选择十分赞同,不像盖房子,明年大水一来,什么房子都被冲垮了,汽车能及时开着跑。
若是脑子再活一点,马上市场经济到来,手里有了汽车,不但能运输,也能从事贩运,那样利润会更大。
“唉。”
李广平低声叹息。
也不是所有中年人都不识字,要看是什么时间段。
若是四零后或四五后,刚刚好,等他们成长到能读书的时候,新中国成立了,那段时间国家比较重视教育。
塘湾村有许多劳力比李广平大,他们正是这个时间段读了一些学书,最少普通的汉字能认识。
到五零后,等到他们长到六七岁时,大跃进大集体大革命一个个到来,有的人家条件好,还让孩子读了书,条件不好的,狗头拜了。
再到六五后,七二年革命风头稍减,又稍稍重视教育,一大批孩子又重新上学,包括李大富家的大女儿,李义家的大儿子。
到了七零后,基本都上学了,最少读完了学,甚至许多女孩子也开始上学读书。
可能其他地区不一样,但曹镇周边地区就是这样了。
只能父亲命运不好,正好赶上。
其实就是再早几年也不行,只要将李默爷爷的渔船拖上岸炼钢铁去,一家人就全部息菜!
“那你的一万块钱……?”
李广平狐疑地问。
一个现实的问题,按照儿子的法,想挣多少钱,就得投入多少本钱,自己能有多少本钱?想更多的钱,必须识字,自己识字么?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