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李夫子正式开始了他此行来到寅城的讲学。
首先是宣传介绍他历时七年刚刚完成的着作,只见他随手从旁拿起一本,便开始了讲解:
原来这些堆作了小山般的书目,二十四卷,九百一十八章,三百七十五万言,竟都是他一人在七年内所作!
这部巨着全文的模板已经运到寅城,只稍一段时日后,便可由寅城开始,逐渐出现在全乐国境内的各家书局与书摊,而后再借行走书商之力,又继续贩售到六国与王畿…
李夫子称,他毕生虽专攻纵横家学论最多,但认为“学”
应是“博观约取”
、“厚积薄发”
,遂对百家其它学论也颇有兴趣、皆有所涉猎。
这一回,他所找到的便是一门在百家思想中已极少有人谈论、研究,甚至几乎已将散佚的学家——
小说家。
说到“小说家”
,在座百家学子果然各皆议论了起来,已是鲜少有人知晓。
乃至今天都没有弟子代表前来,哪怕道家都来了两人。
李夫子继续介绍称:“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即采集民间传说议论,考察民情风俗,以编写故事为要务。
也正因此,小说家曾被冠以“九流十家”
之名。
即但有十家学说,便唯小说家不入流,除去小说家后,余下的才堪称入流。
然他李夫子则表示有“有学无类”
,博取百家、集思广益,自驳自辩才是真正学者应有的态度,也是他本人研学百家至今的信条。
若不然,只会越学越是狭隘,最终陷入桎梏。
“彩!”
百家学子闻罢,纷纷默契地作揖喝彩。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