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那日见王子腾虽然说不上兴高采烈,却也不是怀恨在心的样子,陈景便半点不在意。
事实就是,王子腾和陈景的脑回路是一致的,至于说皇帝让他自个儿玩去吧
如今的陈景眼睁睁的着黛玉开始学起了西洋乐器。
他们家还有个现成的老师卢克思。
卢克思与陈景的关系不错,他一个洋人平日里也没什么可以去串门的地方,因此有了空闲就往陈景这里跑,因黛玉开始对西洋乐器感兴趣,卢克思又刚好擅长这个,因此便时不时指点一下。
可黛玉实在是一个好学生,没多久竟然就学的似模像样了。
陈景眼睁睁的着黛玉就连西洋乐器的水平也超过他啦
大概唯一的安慰是,黛玉的外语水平至今不咋地。
而陈景已经开始学习第二门外语了,如果算上他上辈子学的英语,这应该算是第三门。
比起喜欢跟着凑热闹的雪雁,倒是紫鹃对此颇有些担忧,在紫鹃来,卢克思再怎么说也是外人,他时常和黛玉见面哪里合适呢
可陈景似乎并不在意这些。
紫鹃初还以为是陈景不懂,等她问出来了,才发现陈景是真的不在意。
“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守规矩不是为了给自己添堵,也不是为了拿着规矩给别人添堵,至少在我来,规矩的存在意义是一种保护,”
陈景道“我觉得这确实算得上是一种保护。”
这年头大户人家的姑娘们,某种程度来说还是很单纯的,虽然话本戏文里生小姐的故事多是编造,但这也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说明这些女孩子确实很单纯。
十几岁的年轻女孩子,从小除了父亲兄弟恐怕也没见过别的男性,又正是年轻冲动意气用事的时候,这很容易出事的吧
话是这么说,陈景对这样的规矩可以理解却难以认同,至少在他来,教育是比逃避更好的保护方式。
至于说黛玉,以前那是黛玉没嫁人,又在贾家,那会儿陈景就算想护着她,想做些什么也是无能为力,但现在
“卢克思也不是头一天来咱们家了,你可听见了家里又或者外头有人说黛玉半个字的不好”
这个嘛
紫鹃想了想,也只好摇头“确实是没听过的。”
陈景道“这不就行了,她学的开心,我也能护得住她这事,还操心什么”
他骨子里是不古代这些规矩的呀
更让紫鹃意外的是,没多久,陈景竟然连每期带草集的文章都拿给黛玉,请黛玉帮忙品评挑选,而黛玉给出的评价和批文,他时常直接引用,后来更是干脆全部都让黛玉来了。
陈景在每期的带草集中都要刷一次存在感,每期一篇文章,由他亲自挑选品评,这也是当今不少读人最的内容,甚至在国子监中都有博士助教特意让人买了每月的带草集,然后拿着陈景的内容作为材料给监生们讲课。
黛玉原本并不这些,她之前制艺也只是为了陈景才,叫她给别人,那是再没有的。
可陈景却道“你这些文章确实不是为了我,但也不是为了写这些文章的人,你是为了自己,为了这天下更多的女子。”
为了未来女性能够昂首挺胸的走出门去,做自己的一番事业来。
黛玉本只是随口一说,她想着陈景平日里要忙东宫的事情,让她帮忙她自然不会推辞的,却没想到陈景却说出这样一句叫人听不懂的话来,不由问道“你这么说难道又有什么我不知道的事情”
陈景道“这世上有些事情固然要先说再做,但也有许多事情是要先做再说的,我现在要做的就是这个。”
黛玉一脸好奇。
陈景道“还记得前些日子我把扬州的田产转到京城来,原本在我名下的佃户们若家中无不方便上路的老人的,几乎有超过七成的都愿意到京城来”
所谓的把田产转过来,其实就是原本划给陈景自己经营的那五百亩地,因放在扬州不方便,便在京城重新划了五百亩给他,但扬州那些原本给陈景种地的佃户们,竟然多数都愿意千里迢迢的往京城来继续给陈景种地。
陈孝宗原本问谁要去京城也不过是随口问了,并不觉得有人会愿意去,毕竟故土难离,在这个时代更是如此,何况这些人中有不少都是世代住在扬州的,让他们离开就更难了。
很多时候若非活不下去,百姓们是绝不愿意离开故乡的。
可给陈景种地的佃户们却有超过七成愿意千里迢迢前往京城继续跟着他。
这事黛玉也知道,她想了想道“你这些年推广新的种植方法,又有卢克思他们当初帮忙改进的新农具新水利,收成本就比旁人要好,租子却还比人少一成,又叫人教他们家里的孩子读,这世上再没有这么好的主家,他们感念你的恩德,自然都愿意跟着你。”
陈景在佃户们的村子里办了个学堂,教的先生连个秀才都不是,教的内容也只有最基本的三百千,而教学要求也只是让孩子们在十岁之前能认识六百到一千个常用字就行,当然,如果有天分好的,学的多点自然更好。
这简直就是底线任务了。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