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体现了北方建筑粗犷豪放的恢弘大气,又包容了江南园林精雕细琢的幽微匠心。
雕梁画栋与亭台水榭错落有致,淙淙流水与拱桥碑碣相映成趣,森森古柏与袅袅青烟中间传来的晨钟暮鼓,在幽幽诉说着一千多年间曾经的奢华与荣耀。
济水在上古时是名川大河,曾与长江、黄河、淮河齐名。
对济水与北海的祭祀一直被列为国家祀典,为政者“有谨而不敢怠”
。
自汉代起,朝廷每年派遣重要官员定期致祭渐成礼仪定制。
唐宋以降,但凡国之大事,如战争、政权更迭、祈雨甚或皇室成员的生死都要向济水神、北海神祭告。
民间的祭祀活动更是频繁有加,唐宋间又封水神为“清源公”
、“清源忠护王”
,对祭祀活动更是推波助澜。
因此,一部济渎庙的兴衰史,也是中国古代水神崇拜史的缩影。
奉贤观:位于济源荆梁北街,因主殿三清大殿用荆木作梁,也称荆梁观。
建于唐代垂拱元年(685年)。
当代十二月,李唐宗姓250人在奉贤观集会,为唐高宗造像祈福,树立《太上老君石像碑》。
奉贤观历代高道辈出,唐代为二鲁真人修道之所。
北宋时,著名道士贺兰栖真修道于此,受到宋真宗召见,被敕封为“宗真大师”
,并免除奉贤观田地租税。
贺兰栖真对奉贤观进行了大规模的增修扩建。
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重修三清大殿。
元代初年,高道卫志隐主持奉贤观,重修三清殿、玉皇殿、三官殿等,规模益备。
明清两代多有修葺。
观内两进院落,主要建筑有山门、东西配殿、玉皇殿、东西厢房和三清大殿。
三清大殿为主要建筑,该殿重建于金大定二十四年(公元1184年),面阔五间,进深七架椽,单檐悬山造,平面布局为减柱造,仅用两根后金柱,是中国减柱造建筑的最典型作品,实属罕见。
有名人评价此殿“手法豪放与乎运思奇特”
。
观内还保留了唐代《太上老君石像碑》、北宋《宋真宗诗赐贺兰先生碑》和元代《卫公道行之碑》等。
其中《太上老君石像碑》被金石学者誉为“唐代道家碑碣之冠”
,弥足珍贵。
大明寺:位于济源南部轵城涂沟河东侧,处在汉代著名诸侯国“古轵国”
中心地带。
是著名的佛教寺院。
原为西汉初年轵侯祖庙,北宋时期改建为寺院,名通慧禅院。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