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师长们见他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给了他勤工俭学的机会,并给他申请了助学金。
加之他自己所获得的头等奖学金,凑在一起,他的生活每年也就这么将就了下来。
毕业后,作为优秀毕业生,加之具有了自考大专学历的朱雨深,顺利地分配在了孙村镇中心小学教书。
当时朱雨深欣欣然,觉得自己虽然出身穷苦,但生正逢时,天给了他好的机遇。
后来,好的命运再次向他微笑着敞开大门,他获得了外出进修的名额。
结业后,他就成了一名中学教师。
班后,他节衣缩食,很快还完了读书时所欠的债。
还完债后,他想到了几年来自己所享受的助学金等。
那些钱是所借外债的好几倍,如今却不需要他来偿还。
每念及此,朱雨深感动不已。
这就是他心中的那股暖流。
从此朱雨深决定,只要他能够,他就要感恩地去回报社会,帮助和他一样困窘的人。
另外,他还将努力成为社会的一名可用之材,为社会的进步尽绵薄之力。
但他觉得并不是每个受恩者都要像他这样做,人只要有一颗爱心就行了。
因为人先必须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社会同时也应该宽容那些受过恩,而暂且还在为生存挣扎着无法感恩的人。
每当朱雨深走在大街,经过那些跪在路边的乞讨者身边时,他都会往他们面前的搪瓷缸里扔硬币。
钱币与缸壁碰撞后出“当”
地一声响。
朱雨深觉得,那仿佛是中世纪西方教会所说的赎罪银的响声。
那声音一响,你的灵魂就可以进入天堂!
凡此种种。
尽管有人说当今社会求救骗局多多,但朱雨深觉得只要你乐善好施,你就能帮到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他也从“施”
的过程中获得了很多欣慰与快感。
这些都有益于他的身心成长。
在省城进修时,在跟导师的谈话中,他还得到了很多真知灼见。
那是在教师进修学院时,朱雨深与教心理学的那个年轻的博士志趣相投,在校园里促膝长谈了好几次。
那个博士长朱雨深几岁,当时已是副教授职称。
他有感于朱雨深的才华,叹息如今社会芜杂、人心不古。
导师说,作为高知阶层,社会花巨资培养了他们。
但很多人走工作岗位后,只知拼命地向社会索取,以创造个人的大幸福为终极目标。
环视周围这些人,行为已堕落到不堪的地步!
但博士认为人性中有善的一面,只是现今的大氛围是抑善扬恶。
他认为他自己以像及朱雨深这样的有志青年,应该肩负起悬壶济世的责任。
让善心有所依托,让弱小有所屁护。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