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院子里架了三个大锅,不停的煮饺子,一锅接一锅的不停。
就这样,一人也就分二十个饺子,说实话,能吃饱的少。
不过大家也都不好意思敞开了吃。
这时候的婚礼,十家有八家都是水煮菜,能见到肉星的都少,更别说饺子。
过年都得一半人家吃不上呢。
能解解馋就不错了。
还指着吃饱,多大的脸呢
就这是顶级的席面。
再新娘子一身的新衣服,新头巾,还有带过来的两床新被褥,崭新的搪瓷脸盆,两个热水壶,哪一样不是让人羡慕得不行的东西。
还有,各老娘虽然口口声声啥也不管,到底在儿媳妇改口的时候,给了二十块钱的改口钱。
这都够别人家给彩礼的了。
说实话,向家的日子也就是向大哥回家之后这几年才好过的。
以前,养着三个妹妹,养到嫁人。
四个孩子,除了向大哥当兵去了,三个小的都念,至少都念到初中毕业。
要是没有向老爹没黑没白的赶车送货,能不能养活这一大家子都不知道。
哪里还能有什么余钱。
就是向大哥回来之后,几个孩子都上班挣工资了,日子才轻松些。
娶了两个儿媳妇,基本没花什么钱。
人家都是奔着人来的,要的彩礼少,也不要东西。
各大嫂当家之后,两口子又都能干能挣。
算下来到是嫁闺女花得还多点。
这是最后一重事了,儿媳妇一样没要什么,只不过今非昔比,家里条件确实比以前好了,更重要的是因为夏梅之前那个名声,向家才越要往隆重了办。
夏家来送亲的人,回去能不跟老夏学吗那老夏能不感谢就这么一个闺女,婆家重视,他就谢天谢地了。
开春化冻能动工盖房子的时候,老夏早早就把要用的木材都给准备好了。
还给拿了三百块钱买砖,意思也盖成向末家那样儿两间的砖房。
向三哥没同意,花了一百块钱买了五千砖,加上场里分的五千,盖了三间前砖后土的正房,跟村里父母和大哥一家住的一个样式的,意思很明白,给老夏留了一间房,以后要给他养老的。
老夏死活不同意现在就跟他们一起住,说自己才四十来岁,没到养到的时候呢,还能再干二十年,不给他们添负担,就自己在林场住。
等老了再说吧。
但是姑爷做到了这件上,老头儿也高兴啊。
表现就是,三天两头的就搭便车来一趟,送这送那。
他是山里的王,那老林子跟他家后花园似的,有啥好东西,都在他心里呢。
想弄点啥可太方便了。
夏梅就更是对向家感激不尽,只能是越发的对向三哥好。
她跟向二嫂投脾气,都是性子偏软的人,也随和。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