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目前传世《道德经》的早期版本,虽然还不是最原始的版本,但已经是所能发现的最早版本了。”
阁老继续道:“《道德经》原本应该蕉德道经》,从考古发掘出来的相关典籍来看,均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称之为《德道经》,至于何时被改为《道德经》,这个就有些复杂了,暂且不提。
“此书老夫已翻阅二十年有余,越是钻研越是感觉到其中的玄妙。
以老夫所观此书绝非仅是一本修身治世之书,实乃《得道经》也,这个‘得’是舍得的‘得’”
。
阁老:“在老夫揣摩这本《德道经》第十年的时候,似有所悟,冥冥之中有一股能量进入我体内,顺理成章的我就突破了,至于是什么能量我不上,这股能量并没有作用于丹田、也没有作用于神魂,更像是作用在这里。”
阁老用手指了指自己的心脏位置。
“心?”
苏长生问。
“嗯。”
阁老沉默了一会继续道:
“我不知道怎么解释这股能量,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去称呼它,我把它叫做‘道心’”
“道心,道心,确实是神妙。”
苏长生尚不明道心是何物,“那阁老现在可曾还会感受到这种能量入体?”
“偶有所感,只是非常温和,如润物细无声,你想抓却又抓不住,不知其来亦不知其去,飘飘渺渺……”
苏长生极为震惊,这已经完全超出了认知:
“阁老可曾是悟道了?”
“未曾,尚不知‘道’为何物也。”
“那阁老从《德道经》中悟到了什么?”
苏长生继续问道。
“不知。”
阁老沉吟一会才缓缓道,“只是对何为‘德’、何为‘道’有了些许看法而已。”
“那何为‘德’?”
“‘德’即为‘得’,舍得的‘得’,有德便有所得,无德便无所得。
是以,得道之人必先赢德’,道德的‘德’;无德之人不可‘得道’,此睦也。”
“那又何为‘道’?怎么经常有人‘道无情’?”
苏长生继续问道。
阁老缓缓道:“我亦不知何为‘道’,只可意会,老子在《德道经》中有云‘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意思是:
“道总是损伤那些多的,来补偿那些少的;而壤则不然,总喜欢损伤少的去补偿多的,就像富的更富穷的更穷。”
阁老:“那你,这道和壤谁更无情呢?”
“明白了,那‘道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又有何解?”
“‘道不仁’意思是‘道’本身是不存在仁义的概念的,它总是按照自己的法则在运行,万物之于它都是一样的,不存在区别对待。”
“既如此,那何为‘道’?”
“不知。”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