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记录了沿路情景,表达了自己当时的心情:“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
平明咸阳,暮及陇山头。
陇水不可听,呜咽令人愁。
沙尘扑马汗,雾露凝貂裘。
西来谁家子,自道新封侯。
前月安西,路上无停留。
都护犹未到,来时在西州。
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
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
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
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
山口月欲出,先照关城楼。
溪流与松风,静夜相飕飗。
别家赖归梦,山塞多离忧。
与子且携手,不愁前路修。”
黎明时分,岑参跟随高仙芝从长安出,走了一天,傍晚时分越过陇山之颠。
又走了十天,越过西北大漠。
《银山碛西馆》:“银山碛口风似箭,铁门关西月如练。
双双愁泪沾马毛,飒飒胡沙迸人面。
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
枯草沙碛,冷月残雪,越走越荒凉,越走越茫然。
但我们是大唐男儿,哪怕荒僻苦寒,忠诚报国的热血也要燃烧!
岑参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往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
两人立马而谈,互叙寒温,岑参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不免有些感伤,同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安慰家人,报个平安,于是,他写下了《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在赶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
岑参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
凭君传语报平安”
吧。
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
岑参此行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
的雄心,但此时心情是复杂的。
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胸襟。
柔情与豪情交织相融,感人至深。
这诗,语言朴素自然,充满了浓郁边塞生活气息,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清新明快,余味深长,不加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
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
在平易之中而又显出丰富的韵味,自能深入人心,历久不忘。
岑参这诗,正是有这一特色。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