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小说

第八章 秦时明月汉时关(第3页)

的饱满的心,王昌龄才把自己的本真与本心,在笔端尽情绽放,为后世留下那大量脍炙人口的经典诗作。

大唐的由盛转衰,在中华大地上掀起了空前的污浊,王昌龄用其真心写春秋,恰似在尘埃中开出了一朵朵属于自己的花。

更像是那轮明月,无论盈亏,始终都守护着传承千万载的华夏文脉。

(四)

戍楼上徘徊的月,曾陪着王昌龄走马边关。

王昌龄曾“漫游西北,奔赴边塞”

,希望有朝一日立马横刀,征平胡虏,建立不世的功勋,却奈何时运不济,只得悔叹:“虽投定远笔,未生将军树。

早知行路难,悔不理章句。”

王昌龄虽未曾在尘沙飞扬的大漠边塞建立寸功以扬名获利,但他对人生境遇的敏感体验,已经和他手中的笔融为一体,走马边关入诗中,成就了他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边塞诗人”

的美名。

王昌龄边塞诗里多次现“月”

的身影。

如,“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出塞二》其二),再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

高高秋月照长城。”

(《从军行七》其二)等,在这些诗中,“月”

几乎成为了诗人营造边关孤寂冷清氛围的关键意象。

可以说,王昌龄把月的特性挥到了极致。

在边塞,王昌龄是一个旁观者,也是亲历者,他用自己的笔触记录下了边关将士清贫的生活和战斗的艰苦,以及他们奋勇杀敌、誓破楼兰的豪迈情怀。

此刻的月,似乎不仅仅是为了渲染边地的凄寒。

试想一下,在百年征战的古老战场上,战事初歇,战士们枕戈待旦,四野月色昏黄,尘沙飞扬,这时的“月”

便不再只是阴柔洁白的玉轮,而是成为了烘托爱国将士们的英勇奋战的英雄形象,营造悲壮的战场氛围的不可或缺的情感象征。

还有一层意义。

战士们远离故土,那轮同样照耀着故乡的明月,自然也成为了他们思乡怀人的情感寄托。

他们辞别故土,远赴边关,甘愿忍受寂寞和疲惫,也是为了确保家国的安泰,此刻的月又成为了他们征战沙场的力量源泉。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边关烽火连绵,家书亦抵万金。

长久的战事带来了的精神上深重的离别之苦。

王昌龄作为一个亲历者,通过自己的笔触真实地反映了戍边将士的悲苦与愿望。

“烽火城西四百楼,黄昏独坐海风情。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月”

再一次出现,在茫茫荒漠,西风劲吹,烽火城楼虽逾数寻,却抵不过羌笛悠悠唤起的浓浓乡愁。

在诗的后半句,以“关山之月”

入手,笔锋忽转,千万里外征人的娇妻也在同一片月光下愁肠百结。

一轮明月,两处相思,巧妙地把征人思亲,思妇念远联系在了一起,愁上加愁,哀婉动人。

(未完待续,随时补充修改)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本月排行榜
本周收藏榜
    最新更新
    新书入库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