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讶然,不解地问道,“篪为何物?为何其形似竹笛。”
他伸手让内侍从乐师那里取来了篪和笛子,又教我靠近了看:“你看,篪有底,而笛无底,笛音高,而篪低,笛声扬,而篪音悲。”
见我仍有些惘然,他思忖稍许,又说:“你可听说过,诗曰:伯氏吹埙,仲氏吹篪?”
“原来此便是传说中的篪。”
我惊呼道,“是我孤陋寡闻了。”
他朗声笑了:“传说中的——篪?如何成了传说之物?”
我脸一红:“丝竹管弦乃风雅之器。
我生于闾阎,长于乡野,只在书中读过,未曾亲眼得见,岂非书上之物,传说之物?”
他笑着说:“那既然亲眼得见了,你这最后一句该改一改。”
“好,那我改了便是。”
食案之上的水迹已经渐渐淡去,前两句已经隐约不清,但后两句尚且分明。
我又用指尖蘸了酒,涂去了最后一句的笛字,然而这个篪字却难住了我。
我抬起头望着他,眼神哀求,欲说还羞。
他惊觉:“不会写?”
我脸上泛起了红潮,不好意思地点了点头:“我如今认识了篪,可它尚不认识我。”
他闻言朗声笑了,伸出了手指,我双手捧了酒杯递过去。
他犹疑了一下,也学着我用指尖蘸了些酒,写下了一个笔画繁杂的字。
我憨笑道:“以酒为墨,诗也能醉人。”
他含笑望着我的眼眸:“朕道是,诗酒不醉人,佳人使君醉。”
“是啊,君有佳人,遗世独立,繁花玉面,昆山玉碎,凤凰啼鸣,芙蓉泣露,香兰含笑。
佳人如斯,人人堪羡。”
我望着花丛中尚在吹奏的美人,不由感慨,李贺的诗句到了嘴边,变成了四字,如珠般滚落不绝,竟不能止。
他越听越困惑,蹙起了眉头:“你在说何人?”
“不是陛下所醉的佳人吗?”
我指了指一身落花,吹奏着篪,如痴如醉的美人。
“你是真不知朕所言佳人为谁,还是装作不知?”
他又好气又好笑,用手指刮了刮我的鼻尖,指尖还留着葡萄酒的香味。
“陛下与姝妹妹谈诗,妾不请自来,凑个热闹可好?”
只见班婕妤笑盈盈地朝我们走来。
“你过来得正好,读读这几句诗。”
陛下笑着,向班婕妤招了招手,他见案上水迹快干了,便对左右说,“上笔墨。”
班婕妤含笑仔细辨着案上的字,我不好意思地解释道:“一时兴起随意作的,不登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