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
姜锦修不愧是大齐开国以来第一个三元及第的传奇,许多见解都令陆安珩生出茅塞顿开之感。
陆安珩如获至宝,捧着这一堆籍把自己关在家里得津津有味,连门都不想出了。
这么一闭关,效果十分显著。
待到半个月后姜锦修考教他的功课时,陆安珩不但能一五一十地答出来,还能引经据典地谈一番自己的见解。
有些印象深刻的地方,陆安珩甚至能准确地说出这部分内容在上的哪一页哪一行,姜锦修做了什么样的批注,自己又该作何解释。
姜锦修自是大喜过望,原以为是碍着萧将军的面子收个徒弟,没成想真的让自己捡到了宝,姜锦修的得意之情简直溢于言表。
在姜锦修来,陆安珩的天资比起自己来虽然稍逊一筹,却也是万里挑一的人才。
而陆安珩本人超出常人一大截的毅力,才是姜锦修对他另眼相的理由。
这世上从不缺聪明人,但却缺毅力过人肯用心勤学苦练的聪明人。
陆安珩恰好是其中之一。
既有远超常人的天赋,又有寻常人难以企及的恒心。
所谓比你聪明还比你努力,这样的人若是不能成大事,那才是老天没长眼。
姜锦修对陆安珩充满信心,然后略微调整了一下自己的教学计划。
把原本放在后头的律法提前翻了出来给陆安珩讲解。
陆安珩接下来要考的是乡试,若是能顺利通过乡试,便能过得举人的功名。
陆安珩对这一称呼印象极为深刻。
后世学生基本都学过一篇名为范进中举的课文,陆安珩当时学的时候心里觉得范进挺傻的,好不容易中了个举人却又把自己给高兴地疯了,白白的浪费了这么多年的寒窗苦读。
心理素质明显不行。
然而等到陆安珩自己穿来开始参加科考,在考场上见到了不少满头白发,与自己同时考秀才的生,陆安珩这才惊觉科举考试的录取率有多残酷。
光是秀才这一关,许多人便一辈子都过不了。
因着科考的难度太大,所以朝廷有规定,考过乡试的举子们便能当官。
当然,官职比不得正经科考中进士的考生们,多为县衙小吏一类的差使。
是以为了便于举子们日后当官判案,乡试中也会考律法。
多为实用题,大多问的是如何按律处理民间的纷争。
这类题的主观性较强,得分跟考官的喜好也有很大的关系。
理论上来说,判词既要合乎法度,又要合乎情理,这样的答卷才是上上之选。
姜锦修本想着让陆安珩先把之前的经义背熟,旧知识读出新思想,再让他学习律法,把自己这么多年游历下来碰上的棘手案件和他分析分析,估摸着也就差不多了。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