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我感觉到好的医生可以当宰相,好的宰相可以当好的医生,那么用药就是像用兵一样。
古人先我而言矣,保命如保主,庸医不能识也。
古人就在我之前就说过,保护人命就像保护君主一样,这个道理是那些没有才智的庸医不知道的一样。
诚能引申触类,举一反三,则于医道岂复有余蕴哉。
如此,引申据典,善于思考,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那么学医之道,岂不就是城府在胸,自身也就有了深厚底蕴呢。
审时度势,多读书,多思考,多实践,所谓的读万卷书也得行万里路,这样便是学习任何东西都是事半功倍,做任何事也是事半功倍。
所有人都这样的话,中医医道何愁不复兴!
就这一篇,用药如用兵,涵盖兵法,你们觉得,中医就那么好写了?
你以为你懂兵法,就可以用药了,错,药材分阴阳,分寒热,分地域,分药效,分归经,分清浊,分上气下行,而人体的五脏六腑也分气体,人体有六种气体,每种气体需要不同的药去引气,如肺气、胃气,它是主下降,那得用可以下降性质的药物,但下降性的药物又有百种之多,而它们又分阴阳,也就是说阳气与阴气,走的归经路线又不同,从哪里走,才能达到引导肺降气,这就又跟兵法挂钩。
用兵不能只是一味攻击,有时候还得的迂回路线,所以,有些老医生开中药方,你会感觉无用原因,皆因为,你的脏腑如一座城,久攻不下,那么就要改变策略,迂回包抄其他城市,断其粮道,或者派兵增援,这就是为什么给你开无用的药物的原因,因为你自身兵力不够。
,也就是说,你的阴阳二气不够,要先增强你的气,你的体质,然后再治理你其他的脏腑,最后包围,共同击杀有病的脏腑。
这就是中医的核心理论,暗含人道,兵之道。
再说中医的天道,中国人的出生,暗含了天干地支,一出生,你的身体就缺少五行的其中几行,这就是为什么老一辈还给娃取名的时候,总要用五行八卦的字来取名,因为他要填补,人体五行的缺失。
因为人体五脏六腑,合四季变化,而四季又合五行,所以人一出生,天生会缺的五行,后天因此会很容易生疾病。
再说,老祖先为什么会有十二生肖,他不是无的放矢,因为十二生肖也涵盖五行,他主人体一年在自然界运行的规律。
我如今终于知道为什么有神话十个太阳,十二个月亮,因为十个太阳就是指的十天干,十二个月亮就是指的十二地支。
说到五行,那么人体五脏六腑就涵盖五行,大家都知道肝属木,心属火,肺属金,胃属土,肾属水,那么就有,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长夏养胃
何为长夏,每一个季节后十五天,以及夏季后两个月(月和月),也就是夏至到立秋结束,是属于土,因为这个时间段,多雨,泥土湿润,人多吸收湿气,容易得风湿骨病。
春,立春到立夏;夏,立夏到夏至;长夏:夏至到立秋;秋,立秋到立冬;冬,立冬到立春。
这四季又暗含阴阳五行;春:立春到春分,寒到温(阴到少阳),春分到立夏,温到热(少阳到阳)属性为木;夏:立夏到夏至,热到盛热(阳到太阳),属性为火;长夏:夏至到立秋,盛热到温,(太阳到少阳),属性为土;秋:立秋到秋分,温到凉(少阳到少阴),秋分到立冬,凉到冷(少阴到阴),属性为金;
冬,立冬到立春,立冬到冬至,冷到寒(少阴到太阴);冬至到立春,寒到温,(太阴到少阳),属性为水。
那么这十二生肖,就和十二地支挂钩,十二地支又与春夏秋冬挂钩:
子(鼠)水、丑(牛)土、寅(虎)木、卯(兔)木、辰(龙)土、巳(蛇)火、午(马)火、未(羊)土、申(猴)金、酉(鸡)金、戌(狗)土、亥(猪)水
就以上这些还都只是皮毛,里面又由大量的歌诀要背,还没有说众多药性歌,假如有一天,我会把自己知道的,我会全写出来。
就这些够人喝一壶了,你拿这些写中医的文章,也只是算一个皮毛,更不要说还要再网文中写出神医,那只能说你是一个笑话。
就拿《伤寒杂病论》里的条纹来说,他有十二脉法
什么是平脉?什么是浮脉?什么是紧脉,什么沉紧脉?等等这些你能明白吗?
还有就《伤寒杂病论》里那些条纹,你是真的懂吗?你能将它跟病症挂钩吗?
那些医案,你懂的如何在网文中开出药方,知道在一个病症中它也有阴阳转换。
就比如,伤寒总纲中说道: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网文中,你如何体现这一条?就让病患照着这个条文生病?这是很可笑的,你连什么是太阳病,什么是脉浮,什么是头项强痛,什么是恶寒,你都搞不明白,就这样还想照着书本生病?
真是可笑。
要知道,在中医的理论中,脉象是随时变化的,浮脉有时候会变缓脉,尺脉,紧脉,你要如何判断,恶寒有时候还会出现恶风,或者再变成冷热交替,你要如何把握?
就这样,没有专业性知识,没有足够性病例,案例支撑,你如何去开展去写?
像电视剧《后浪》那样?
那纯属扯淡。
中医学如法医学,没有金刚钻就不要去拦瓷器活,我学了这么久都不敢碰,你们凭什么?
再说一次,学中医,必须先修德,无德之医,开不出有效中药,因为中药有灵,涵盖天地万物演化规律。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