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的族人争着抢着吹牛,说陶轮多神奇,他们拉的胚多好看多厉害。
可惜今晚首领他们在外面过夜,不回来,搞的大家吹牛都不尽兴。
次日一早下起雨来了,蒙蒙细雪下到中午,气温骤降,不知道首领他们怎么躲雨的。
今天罗云没有捏陶缸,也没有拉胚,而是在捏特制陶圆板,让白兔和小糖学着拉胚。
直径三十厘米的一种,直径五十厘米的一种,有两个凸起,厚两厘米,先各捏十个,硬了后修规整。
杆杆把陶轮不圆的地方凿圆,用一根直径七十厘米的粗壮木头做陶轮底座。
本来是用来做牲畜水槽的,被他占用了。
陶轮底座好做,把粗木头锯成五六十厘米宽,三十厘米厚,一米三左右长。
在合适位置凿出凹坑,凹坑形状和陶轮下部分的形状大小差不多,留出撑紧传动带的余量。
到时候卡进去,底座埋进土里降低高度就好了。
特制陶圆板捏好后,用竹条重新刻一把长一些的尺子,测量陶罐内外高度,削几把样式各异的拉胚工具。
削两根细细的圆竹棍,一根长二十五厘米,另一根长三十五厘米。
夹着绑在两根竹棍上,做成两个T形。
一根竹棍上刻二十厘米的刻度,左右各套一根十厘米长的桐木管。
另一根竹棍上刻三十厘米的刻度,左右各套一根十五厘米长的桐木管。
用来做内径尺,手拿竹棍,把T形头伸进陶罐陶缸里。
桐木管顶住陶器内壁,看刻度,刻度加桐木管长度,就知道内径有多少。
一个内径尺测量二十五厘米至四十厘米之间的内径。
另一个内径尺测量三十五厘米至六十厘米之间的内径。
再削一根一米长的竹条,刻上刻度。
做两块小木块,中间各横竖掏两条孔隙,侧面九十度各插一根竹条。
然后一个小木块固定在竹尺上,另一个小木块孔隙稍大一点,可以移动。
做成游标卡尺,测量陶罐外径。
与内径尺和手感配合,测量陶器厚度。
厚了削薄点,薄了要么揉了重新捏或者拉,要么烧熟料。
尺寸刻度大概标准,一米的误差小于五厘米,这几个尺的刻度是一样的,可以大概测量。
竹子材料的尺寸,会随着湿度的变化而变化。
空气湿度高,竹子材料会延长一丁点,空气湿度低,竹子材料会短一丁点,并不标准。
测量的也并不标准,总有一两毫米误差,可以忽略。
先凑合着用,以后用百炼钢或青铜材料,做标准的尺子。
();() 板凳交给杆杆做,太费时间。
傍晚首领带队回来,出去三天,终于回来了。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